第七十二章 大宋曆史變化點(1 / 2)

徽宗皇帝並不傻,雖然他是個昏庸的敗家皇帝,但骨子裏他還是一名文人,有藝術修養,有理想抱負,甚至風流自詡,兒女情長,他與李師師的故事就能說明問題。

李師師與周邦彥相交,有一次被徽宗撞上,周邦彥慌亂中躲入床下,徽宗拿橙子與李師師,兩人的調笑盡入周邦彥的耳朵,為此他附詞一首:“《少年遊》曰:並刀如水,吳鹽勝雪, 纖指破新橙。錦幃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箏。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誰知道李師師竟將這首認為不錯的詞曲唱給了徽宗聽,徽宗於是大吃幹醋,找機會將周邦彥貶出京城。而離京之時,周邦彥留詞於李師師,一首《蘭陵王》:柳蔭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讖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桑條過千尺,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映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淒側。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記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

李師師將這首《蘭陵王》唱與徽宗時,淚眼滂沱,泣不成聲,徽宗於是感動,又將周邦彥召回,賜為大晟樂正,並天天在一起填詩作詞。

這說明徽宗此人極重感情,但卻行事荒唐,在不分析宋遼兩國的基本情況之下,妄自想要和金國結盟,收回幽雲十六州,做那千古一帝,但是動刀動兵之事自己卻真的不在行,在聽到肖明言道,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收回幽雲十六州,忍不住心髒也是蹦蹦直跳。

他安排馬植為使,與金國談判為先,現在金國要價太高,竟然想將大宋給遼國的歲貢,轉而給金國,這讓徽宗生氣不小,他登基以來,一直就歲貢之事耿耿於懷,現在不給遼國而給金國,換湯不換藥了有什麼意思?於是談判陷入僵局。

肖明的說法頗讓徽宗心動,於是饒有興趣的問道:“到底是何良策,你說來聽聽”

肖明道:“陛下,可聽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典故?”

徽宗點點頭道:“那又如何?”

肖明道:“今遼國已經勢衰,但筋骨還在,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金國之女真剛剛崛起,完顏阿骨打當世英雄,金遼之爭勢必非常激烈,而此時我大宋最好不要介入其中,等他們拚的你死我活,兩敗俱傷之時,才是我們下山摘桃子的時候。”

徽宗笑道:“你這個說法倒也新穎,能夠具體講講我們怎樣摘桃子嗎?”

肖明道:“要想摘桃子,就必須要有自己的實力,我大宋軍事戰力疲弱,這是不爭的事實,當下最重要的事組建我們自己的大宋鐵騎,要組建大宋鐵騎,做主要的是戰馬的問題,微臣有辦法很快就能為陛下獻上五千匹上好的戰馬”

“五千匹戰馬!”徽宗這一驚非同小可,宋朝一直缺少戰馬,部隊基本上都是步兵,而當下戰爭,步兵對陣騎兵那簡直就是找死,大宋例來的戰事,不管對遼國,還是對西夏,全部是吃對方騎兵的大虧,空有一百多萬的軍隊,卻戰力低下。

遼國自不必說,一直把持和控製著北方草原馬匹的來源,而西夏雄踞西北,掐斷了甘南平涼羌的馬匹來源,他們自己的河套馬又嚴格控製,大宋幾次與西夏的戰爭都是想打通西北產馬和貿易的通道,可是建樹一般,大宋朝一直受馬匹的困擾,多年也不曾解決。

如今肖明開口就是五千匹戰馬,怎能不讓徽宗動容。

肖明於是詳細的跟徽宗描述了自己的構想,那就是先以貿易資助遼國,讓他們支撐起對金國的戰爭,同時雙方都不要放過,哪一方勢弱就資助哪一方,同時要獲得相當的好處,那就是馬匹。

現在金國崛起,完顏阿骨打要征討遼國,兵鋒正健,但他們打仗還是需要錢糧布匹還有鐵器的支援,這就是對兩國貿易的根源,遼國雖然屬國眾多,但兵力漸漸匱乏,士兵的作戰能力大不如前,而且遼國占有大片的土地,卻不事生產,仍然保留漁獵的習慣,國家的財富非常有限,很多必要的軍事物資都缺乏,這就是貿易的切入點。

隻要用大量的物資貿易投入進去,金遼兩國的戰事必然會被拖延,大宋不光從中得到好處,還可以得到戰馬,而有了戰馬就有了自己的鐵騎,也就有了下山摘桃子的實力,想當初,漢武帝舉全國之力養馬,組建的騎兵橫掃匈奴,驅逐他們幾萬裏,徽宗想當千古一帝,怎會不知這個好處。

還有,肖明繼續為徽宗分析,大宋朝在金遼兩國火中取栗,必須要遊刃有餘,所以不能使用朝廷的官方身份進行,必須要建立一套民間機構,這個機構當然是要皇帝授權,全權處理對北方兩國的貿易,對方就算有所懷疑,也拿不出證據,大宋不但可以積攢起雄厚的財力,組建自己的騎兵,同時又削弱了金遼兩國的實力,等到雙方兩敗俱傷,就可一舉而出拿下遼國的屬地,不僅幽雲十六州唾手可得,北方的韃子的威脅都可以一舉消滅,大宋可以拓地千裏,建萬世功勳,徽宗更是可以青史留名,與哪漢武帝、唐太宗不逞多讓,此乃一石三鳥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