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福建泉州,實際上坐船去就行了,泉州的樣子像一個鯉魚也被稱作鯉城,又因環城遍栽刺桐樹,故又稱“刺桐城”。
泉州的海外貿易是從唐時開始的,但卻沒有形成規模,到了大宋的元祐二年,朝廷在福建設福建市舶司,地址就設在泉州,但到了神宗朝,有人建議隻保留廣州市舶司和寧州市舶司,從而罷置了泉州市舶司。
泉州市舶司遺址位於鯉城區,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泉州港是目前中國第二大的深水港口,加上每年的東南季風便利,海外貿易一度達到了極為繁榮的地步,曾經超於明州的市舶司成為及廣州之後的第二大貿易財政的來源。
港口內的船舶和桅杆林立,遠洋商船的人員,其貨物往來,可通過小船,沿晉江、破腹溝、水關,濠溝直達市舶司報關,以至於泉州市舶司還專門派人疏浚壕溝,一時間前往報關的小船穿梭入職,水道異常繁忙。
當初前來泉州和中國做生意的國家已經達到了四十多家,包括阿拉伯大食,占城以及南洋諸國。其中,有許多阿拉伯人就在泉州定居,繁衍後代。對於罷置市舶司,當地的船民和商戶都是十分的不理解,這全是上層官僚利益交換未果的後果,對於蕭明要重開泉州市舶司,當地百姓也好,船民也好,甚至許多外國的商戶都是持歡迎的態度。
所以蕭明重開市舶司的行動異常的順利,更方麵都是一路綠燈,當地官府也很高興,這畢竟是一條不錯的財路,這些年泉州的外貿一直沒停,但卻走私盛行,商家辛苦回航之後還要再去廣州報關,誰也不願意,看著大筆的財富喪失掉,當地官府痛在心裏。
泉州的市舶司順利的重新開張,是一件利民利官的好事,所以從官民兩道都很受歡迎,唯獨走私客不太歡迎,不過也沒辦法,蕭明不但在泉州市舶司開設貨物報關的程序,還管理中外商船的出入境簽證、檢查、征稅等事宜,同時兼有海關、外貿局、港務局等部門的職能。
市舶提舉的人選暫時不好確定,有人給蕭明推薦了一人!此人是大食人,已經在大宋泉州定居了近三十年,一嘴的漢話講的比中原人還地道,他家族一直從事海外商貿的生意,也可以算作是當地最大的商家了。
而且他本身就是大食人,對白衣大食,綠衣大食和紅衣大食這幾個國家都具有貿易優勢,一直都在做香料的貿易,蕭明問了一下得知此人叫做蒲守濤!蕭明似乎依稀記得這個人,他突然想起來南宋的那個蒲守庚!一打聽此人正是蒲守濤的兒子!
蒲守庚此人是南宋泉州市舶司的掌門人,把持泉州市舶司三十年,最後出賣陸秀夫投降元朝!怎麼成了蒲守濤的兒子了!蕭明現在真有點搞不懂這個曆史了,很多人物似乎全都改變了,那是不是事情也會改變哪?不管怎麼說蒲守庚此人不能留在泉州。
他把蒲守濤叫來詢問他關於遠洋貿易的一些問題,以及對南洋等地的風土人情和物產登時。蒲守濤全都對答如流,他聲稱自己的祖父早年間就來往於大食的巴格達港與廣州港,自己基本上從小就是在海上長大的。
蕭明對他很滿意,決定還是啟用此人,但不能讓他壟斷整個香料的貿易,但要打擊他的船隊還是很容易的,阿拉伯商人是最懂得變通的商人了,這個蒲守濤家族已經發了財,從最早的雇傭海船做生意,到了現在也開始購買和建造了幾艘自己的船隻。
能夠與快速的蒸汽和風帆動力船相提並論的船還沒有出現,日昌隆通過船舶優勢就能夠將蒲氏家族徹底打垮,所以就要看蒲守濤自己的變通能力了!蕭明隻是點了點他,說明日昌隆是自己的產業,就行了,剩下就要看蒲守濤作為商人的敏銳度了。
蒲守濤本身是外國人,宗教、種族都與中原漢人有很大的區別,雖然經過幾十年的打拚,漸漸地融入到了當地人中,也知道要在中國出人頭地就必須要做官才行,為了擺脫被別人歧視的尷尬境況,蒲守濤也做了很多努力,但這些努力完全不能一個官身來的實在。
聽說蕭明要啟用他作為泉州市舶司的提舉,忍不住受寵若驚!自然對蕭明猛表忠心,蕭明也知道他的難處,但對於官府在編的正式官員,就相當於給了蒲守濤一個主流社會承認的身份,對於他的家族無疑影響是深遠的!
蕭明道:“我聽說你最小的兒子還是個人才,市舶司公務方麵的事情你多帶帶他,最好盡快將他培養起來,我在杭州的市舶司也需要一個能夠像你一樣的人才!”
蒲守濤恭敬的道:“如您的願大人!我一定會將他培養成這方麵的好手,願真主保佑您大人,您對我們家族真是太好了!”
蕭明擺擺手,示意蒲守濤明天就可以開始工作了,蒲守濤千恩王謝的離去了,蕭明也正好道泉州看看,他想了解一下除了大宋國內的官市和走私的私市之內,到底什麼貨物最賺錢,也好組織日昌隆正式的船隊開展對南洋和印度洋的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