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蕭侯爺做媒(1 / 2)

顧守貞狐疑的看著蕭明丁建鵬二人,蕭明笑道:“對不起,顧大哥,開玩笑的,不過扶桑日本已經被我拿下了,你隨時可以去哪裏玩玩,他們那裏的生魚片還是別有一番滋味!如果你消化得了的話!”

顧守貞道:“你不會是要在哪裏建鐵廠吧?如果是我還是算了吧,你從徐州派個人過去吧,我就不去那裏了!”

“怎麼會?日本不適合工業發展,那裏礦產資源太匱乏了,我打算將那裏全部變成農田,用來種稻米和穀物!將來那裏就是我大宋的一個糧食基地了!”

丁建鵬笑道:“這個想法好,我讚成!”

“對了,顧大哥,你還是跟我們講講這個“鬥茶!”吧,我和老丁好像都不太清楚!”蕭明說道。

於是顧守貞開始為二人講解鬥茶的典故,“鬥茶”是一種茶葉品質的相互比較方法,有著極強的功利性,它最早是應用於貢茶的選送和市場價格品位的競爭。一個“鬥”字,已經概括了這種活動的激烈程度,因而“鬥茶”也被稱為“茗戰”。

宋代是曆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由貢茶衍生出來的有“繡茶”、“鬥茶”;作為文人自娛自樂的有“分茶”;而在為民間的茶樓、飯館中的飲茶方式更是豐富多彩。宋代的鬥茶,從茶民製茶者到茶商,從民間到皇宮,從百姓到文人雅士,幾乎是各個階層都愛玩鬥茶。

茶民製茶者玩鬥茶,是為了自己的茶得個好名次;商家玩鬥茶,是為了更好地推銷自己的茶餅;百姓與文人雅士及皇宮玩鬥茶,則是閑情之趣。而向顧守貞這樣的老粗雖懂得茶道,卻並不參與鬥茶,看看熱鬧,喝喝茶足矣了。

宋代鬥茶,其法如下:先用瓶煎水,接著調膏。所謂”調膏”,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的沸水,調和茶末如濃膏油,以粘稠為度。調膏之前,還須”溫盞”。蔡襄《茶錄》:”盞氣熱,冷則茶不浮”。再注入沸水。

衡量鬥茶的勝負,一看茶麵湯花色澤和均勻程度;一看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湯花麵要求色澤鮮白,”淳淳光澤”,民間稱其為”冷粥麵”,意即湯花像白米粥冷後稍有凝結時的形狀;湯花均勻適中,叫做”粥麵粟紋”,像白色粟紋一樣細碎均勻。湯花保持一段時間後就要散退,此時盞內沿就會出現一圈水痕,以先出現水痕者為負。

在黑、褐、青、青白、白色等不同釉色的茶盞中,以黑釉茶盞最適宜襯托白色的茶沫以供觀察,於是黑釉茶盞隨著”鬥茶”風氣的盛行而日益受到人們的喜愛,如梅堯臣和蘇轍的詩句:”兔毛紫盞自相稱,清泉不必求蝦蟆”;”蟹眼煎成聲未老,兔毛傾看色尤宜”;其中福建建窯所燒製的黑釉盞最為著名,其次為耀州的黑瓷。

蘇軾《荔枝歎》中說:“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渭)後蔡(襄)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鬥茶之風從貢茶產地興起以後,不僅在上層社會盛行,後來還普及到民間。

顧守貞講了半天,蕭丁二人終於算是明白了一些鬥茶的緣由,這也是茶文化的一種吧,顧守貞道:“關於鬥茶,範文正公有一首詩寫的好,叫做什麼《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的,我肚子裏這點墨水記不得了,那裏麵講的很詳細!”

丁建鵬道:“原來範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講的就是這個啊?那首詩我會背!”他張嘴背道:“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采掇未盈蠑,唯求精粹不敢貪。研膏焙乳有雅製,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籲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冥。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隻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

這首詩很長,虧得丁建鵬一字不落的背了出來,他方一背完,四周茶客紛紛為他鼓掌叫好!丁建鵬起立四下拱手答謝,蕭明心說:“丁大哥如此才情,原來肯定是學文科的吧?”於是張嘴問道:“文科多少分?”

丁建鵬一愣張嘴答道:“五百四十三!”

蕭明連道可惜,“北大,浙大的才子啊!為何改為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