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愛和容忍對方(1 / 1)

“我在生活中,做出過許多傻事,”狄斯累利(英國政治家及小說家,於1868年及1874到1880年任首相,他的一生曾被拍攝成電影,其中一部是《良相佐國》)說,“但我從來沒想為愛情而結婚。”

他也的確沒有為愛而結婚。他的單身生活一直到35歲,後來才向一位有錢的寡婦求婚,那個寡婦比他大十五歲,年近五十,頭發也灰白了。他愛她嗎?不。她也知道他不愛她,他娶她不過是為了她的錢!因此,她隻有一個要求,即給她一年時間,好讓她研究一下他的個性。一年後,她嫁給了他。

這太俗,太商業化了,是嗎?不過奇怪的是,狄斯累利的婚姻,在充滿破碎和汙濁的眾多婚姻中,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狄斯累利選擇的那個富有的寡婦,既不年輕,也不美麗,更不聰明。他們兩人差別太大了。她在談話中提的問題,顯示出她文學和曆史知識的缺乏,曾經還因此成為笑柄。例如,她“從不知道是希臘人和羅馬人,誰先在曆史中出現。”她在衣著方麵也有著古怪的愛好,她布置的家也令人不敢恭維。但在對待男人的藝術上,她是一個天才,這也是婚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她並不想在智慧上和狄斯累利一角高下。他和外麵那些女公爵們已經鬥了一個下午,回到家,肯定既厭煩又筋疲力竭,因此瑪麗安總是說些輕鬆地家常話。狄斯累利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家,在家裏他不需要和人鬥智,還能沐浴在瑪麗安溫暖的寵愛中。和年長於他的妻子留在家裏的時間,是他最快樂的。她是他的伴侶、親人,還是他的顧問。每天晚上他都急急地從下議院趕回家,告訴她這一天的新聞。最重要的是不論他做什麼,瑪麗安都相信他一定不會失敗。

三十年來,瑪麗安一直是為狄斯累利一個人而生活的。即使她的財富,也隻是因為能讓他生活舒適才有了價值。她得到了怎樣的回報呢?他視她生命中的女神。她去世後,他受封為伯爵。但當他還沒有受封,是個平民時,他就請求維多利亞女王提升瑪麗安為貴族。這也是1868年,瑪麗安之所以被封為比肯菲爾德女子爵的原因。

他從沒有因為她在公眾場合中的笨拙及注意力渙散而批評過她。甚至他連一句斥責她的話都沒有,如果別人譏笑她,他還會為她激烈地辯護。

瑪麗安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但他們在一起的三十年來,她永不疲倦地談他,讚美他,誇獎他。結果呢?狄斯累利說:“我們結婚30年,但我從沒有對她她厭煩過。”(有人認為瑪麗安不懂曆史,她一定很愚蠢!)

狄斯累利經常說瑪麗安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結果怎樣?“多虧了他對我的重視,”瑪麗安常對朋友們說,“這給我帶來了一連串的幸福。”

他們夫妻間也會開寫無傷大雅的玩笑。譬如,狄斯累利說:“你知道,我和你結婚,不過是為了你的金錢而已。”瑪麗安就笑著回答:“不錯,但如果重來,你就會因為愛和我結婚,不是嗎?”他很認同她說的這句話。

不錯,瑪麗安不是十全十美。但聰明的狄斯累利,卻知道應該讓她隨自己的想法生活。

正如亨利-詹姆斯所說:“和別人相處的第一課,就是如果別人尋求快樂的特別方式沒有強烈妨礙到我們的話,就不要加以幹涉。”

這些話很重要,值得再說一遍:“和別人相處的第一課,就是如果別人尋求快樂的特別方式沒有強烈妨礙到我們的話,就不要加以幹涉。”

裏蘭-法斯特-伍德在他的《在家庭中共同成長》一書中評論說:“若想婚姻成功,不僅要找對對象,自己也要做一個好對象。”

因此,如果你想擁有幸福垮了的家庭生活,第二條規則就是:不要想根據你的意思,改變你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