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售米(1 / 2)

陳小姐的解釋是朝廷靠不住,這次放薛家一馬完全是因為朝鮮義州戰事緊張,大明東江軍潰不成軍,而遼東軍因為朝廷議和一直沒有得到補充,現在的戰鬥力連弘螺山大戰前一半都沒有,這時候要薛家頂上去打建虜,隻是叫薛家拿人命去填,就好比趙巧兒送燈台一去就不回來了。

可是薛四叔和薛十一都擔心薛破虜部缺人少馬在遼東吃虧,陳小姐看著屋裏吳慧坐在那裏一言不發,隻得勉強同意了薛四叔和薛十一增兵遼東的計劃,接下來陳小姐提出增兵的兵員從哪裏來,薛四叔和薛十一說當然是找薛五要人了。

陳小姐立刻否定了薛四叔和薛十一的想法,因為前幾天薛五就來信通報,接到燕三娘從杭州發出的緊急命令,征召第一批至少一千忠誠度較高的薛家軍進入浙江,薛五連夜組織了五百精銳士兵和第二批三百多家屬,搭乘南下江南的商船離開了滄州。

當陳小姐說出薛五的兵力正在南下,薛四叔和薛十一也知道從薛五那裏調兵不現實了,薛四叔和薛十一對燕三娘在江南腹地也需要大量兵馬表示疑惑,陳小姐卻回答這是少爺的最高機密,一直是三姐一人在杭州府督辦,所有的事情都要為江南的事情讓路,這關係著薛家所有人的生死存亡。

薛四叔和薛十一聽說是少爺薛雲辦的大事,就不敢再在薛五身上打主意了,陳小姐還是決定拿錢給薛破虜招募一批人馬,由於薛家在弘螺山大戰後,傾盡全力給薛家軍的死難負傷的將士家屬發錢,這些薛家軍的死難負傷的將士家屬雖然難過,但是白花花的銀子還是安撫住了他們。

這些錢來自「薛記綢布」「三江彙通」鋪子的賬上,以及「薛記綢布」楊二掌櫃從大同府帶回來的大筆金銀,前前後後在這些死難負傷的將士家屬花了將近八十萬兩銀子,有一半的傷兵烈士家屬選擇跟隨薛家,一共兩千戶人口在五千上下。

薛家對死難負傷的將士家屬好,肯給錢的名聲傳出去了,來投奔薛家的青壯年漢子非常多,滄州薛五、薛莊都收了不少新兵,如果不是京城裏薛家遭到朝廷一些官員的打擊迫害,也影響到了薛莊的人和事,就停止了繼續招兵,不然少爺薛雲要求給薛破虜部補充的兩千新兵早就招齊了。

現在既然不能從薛五那裏要人,就隻有把前一個多月招的新兵派去遼東,可惜隻有五百掛零,立刻開始招兵,憑薛家的金字招牌,找人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可是馬上招來的新兵怎麼可能立即拉上戰場去呢,那是對新兵和他們的家人都是不負責的,對薛家和大明朝廷也是不負責的。

陳小姐明白薛四叔和薛十一二人是手足情深,不過這讓陳小姐知道自己還沒有被薛莊完全接納,自己必須要拿出真本事征服這些人。

接下來陳小姐和薛四叔和薛十一商量其他事情,薛四叔和薛十一還是知道分寸的,在其他的事情是都一一依了陳小姐,不過陳小姐做出姿態主動征詢吳慧的意見,雖然吳慧沒有提出什麼建設性意見,薛莊方麵的薛四叔和薛十一見了,對陳小姐的態度也好了很多。

祖父薛睿感激周圍的鄰居維護薛家,有心盡快把「惠民糧棧」「吳記米鋪」兩個米鋪經營起來,這個信息昨夜「吳記米鋪」的張掌櫃就到薛莊彙報過了,陳小姐對祖父薛睿先把「吳記米鋪」「惠民糧棧」開起來的想法也沒有異議。

陳小姐還是以詢問的口氣說道:“祖父,你老人家有什麼好主意。”

祖父薛睿說道:“孫媳,爺爺老了,那裏有什麼主意啊,隻是看著附近的百姓生活不容易,希望早一點賣些平價米給他們,也算是薛家對他們盡的一份心意吧。”

陳小姐回答:“祖父放心,孫媳一定盡快恢複「吳記米鋪」「惠民糧棧」的買賣。”

祖父薛睿問道:“孫媳,薛莊的糧食夠不夠啊。”

陳小姐說道:“爺爺,上個月孫媳叔叔就運了二十船糧到滄州,就是「吳記米鋪」「惠民糧棧」敞開賣也能堅持三兩個月,何況三姐在杭州府買下了一支船隊,以後薛家的南北貨物可以不假手於人了。”

祖父薛睿聽了大喜說道:“你們兩個孫媳婦真是能幹,我家孫兒薛雲真是好福氣啊。”

祖父薛睿的話說得陳小姐有些不好意思,忸怩了一會才說:“爺爺,「薛記綢布」「三江彙通」兩處鋪子重新開張之後,主要的交易都會放在薛莊完成,「杏花酒樓」也會作比較簡單的恢複,相信對生意的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