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孟母教子有方(1 / 2)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鄒國人,即今天的山東省鄒縣東南。他是當時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私淑孔門學說,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被後人尊稱為“亞聖”。他著有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

他提倡仁政,曾提出“民貴君輕”的民主思想,前後曆時十多年間,遊曆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當時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就是太過迂腐,沒有實際用途,所以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他退居講學,致力於教育樹人的工作。曆經幾千年,孟子的思想仍被後人學習傳承,本書就給大家講講孟子的故事。那首先就從他的家世講起吧。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他的先祖譜係是慶父(仲孫)—孟穆伯—文伯—孟獻子—孟莊子—孺子秩—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孟敬子—激公宜。激公宜就是孟子的父親,名激,字公宜。母親鄒氏。

據記載孟子幼年喪父,家庭貧困,雖然3歲喪父沒有確鑿的數據可考,但從他自幼接受母親的教誨看來,應該是真實的,因為“孟母三遷”這個家喻戶曉的教育故事講的就是孟子的母親為了孩子的未來而選擇優良的居住環境。

孟子家境貧困,一家人住在偏僻的郊外。在他家不遠地方,就是一大片墓地。這裏經常有人抬來棺材埋葬,到處是鑼鼓吹打聲、哭啼聲。每逢掃墓季節,前來祭奠的人更多,顯得極為熱鬧。

小孩子好奇心很強,喜歡模仿。住在這裏,孟子經常看到一些送喪隊伍,提著祭品、前來燒紙祭奠的掃墓人,後來他便和其他小孩子一塊兒玩起喪禮、祭奠的遊戲來了。

孟子的母親出自名門,聰明賢淑、知書達理,眼看著孩子學習這些事情,她心裏著急,雖然目前他們家道中落,但是隻要孩子們能力圖上進,未來的日子總是好的。但是孩子最容易受環境感染,住在這麼一個偏僻的地方,除了那些前來喪葬和掃墓的人以外,他們根本就接觸不到其他人,孩子們即使想學,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啊。

有了這樣的想法,孟子的母親就去城裏找了一個住處,那裏來往的人很多,各種店鋪也很多,街景很熱鬧。

剛搬去不長時間,孟子的母親發現還是有問題。因為城裏麵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還有那些唯利是圖的商賈和小販,他們論斤計兩的做生意。沿街吆喝的叫賣聲,最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和興趣。孟子每天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也開始跟著模仿起來。

孟子的母親看到這些,感覺長此下去,對孩子的教育一定不利,於是又到處打聽,準備再度搬家。最後,她終於找到了一個房子,這個房子就在一所學校的附近,於是她趕快和孩子一起搬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