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決戰華東的獨臂虎將廖政國(1 / 3)

決戰華東的獨臂虎將廖政國

將帥傳奇

作者:張治宇 張必生

1980年前後,長篇小說《紅日》的作家吳強和粟裕大將有段對話。吳強問:“粟司令,我打算寫一部關於華東部隊的長篇小說,除領導同誌外還想寫寫師級幹部。你看以誰為原型好?”粟裕考慮了一下,說:“你可以以廖政國同誌作為一個典型。這個同誌很有特色。他的頭腦很聰明,能帶部隊,能打仗,作風頑強。他對部隊非常熟悉,基層幹部甚至士兵的情況都摸得透透的。打起仗來機動靈活,很有辦法。”

葉飛上將是廖政國的老上級,對廖政國知之最深。他稱:“廖政國同誌是一位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善打硬仗、打惡仗的優秀指揮員。他戰功卓著,每戰必勝,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國威。素有華東驍將的稱譽。他治軍嚴謹,善於用兵、練兵、養兵,關心愛護幹部、戰士,是深受廣大指戰員讚頌的好領導。”

廖政國戎馬一生,出生入死,戰爭年代曾7次負傷,不幸失去了右手。他是華東戰場上公認的有膽略、善思考的百戰之將。本文記述的便是這位驍將在解放戰爭時期在華東戰場上的幾個片斷。

宿北戰役危急時刻,廖政國說:“敵我對峙,無非是誰能堅持到最後一分鍾。我們這些共產黨員還能熬不過國民黨軍閥?”

宿北戰役打響那天,正是蔣介石炮製的“國民大會”在南京開幕的日子。為了政治上的需要,蔣介石製定了一個“迅速解決蘇北戰事”的作戰計劃,以25個旅的兵力,兵分4路對蘇北魯南同時發動進攻,企圖占領蘇北,迫使我軍在山東作戰。

敵4路大軍有3路行動謹慎,隻有宿遷一路孤立突出,因此,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決定集中兵力迎擊由宿遷出動的敵人,先解決敵整編第六十九師,再打整編第十一師。

1946年12月13日,我軍集中山東野戰軍第一、二縱隊和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突然對宿遷出犯的敵人加以分割,將敵整編第六十九師包圍起來。為阻絕敵第十一師前來增援,山東野戰軍命令第一縱隊迅速從峰山以南、曉店子以北直插敵第六十九師縱深,搶占峰山,圍殲被困之敵。

15日夜,時任第一縱隊第一旅旅長的廖政國率部在敵人占領的村莊中間巧妙地穿插前進。穿行中,他們不斷聽到敵軍哨兵喝問口令聲,前衛團不予理睬,快步前進,天明時前鋒已抵傅家湖。指揮所安頓好後,作戰參謀根據縱隊指揮所的通報在地圖上畫完標記後,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原來,整個縱隊在敵軍心髒部位奪下了十幾個村莊,控製了一個長約六七公裏、寬約一兩公裏的狹長地帶。雖然分割了敵人的兩個師,但自身也腹背受敵,十分危險!

12月17日晨,戰鬥打響了,敵十一師在飛機的掩護下向一縱猛攻。一縱主陣地數度告急,上級指示一縱司令員葉飛率一縱立即撤退。

大白天,開闊地,處於敵人縱深,四麵受敵,一個縱隊兩三萬人,怎麼撤?白天撤隻能是送死,隻有堅持到黃昏才能突圍。於是,葉飛找來廖政國、劉飛、劉亨雲等幾員悍將商量。

廖政國說:“敵我對峙,無非是看誰能堅持到最後一分鍾。我們這些共產黨員還能熬不過國民黨軍閥?活,就要鏟除他們;死,也要死在戰鬥崗位上!”經過緊急商議,葉飛決定:再堅持4小時,第三旅堅守三台山,保障前沿陣地;第二旅死守老虎洞,保障後撤通道;第一旅打反擊,準備黃昏突圍。

廖政國感到身上的擔子異常沉重,他這個旅必須把進攻之敵打垮,全縱隊才有生存的希望。為打出氣勢,他逼著大家休息,養精蓄銳,自己卻獨自抽了一整包煙,預想了方案,做好了準備。下午16時30分,他命令在塹壕“睡覺”的部隊列隊:每連出一個方隊,將各營的主力連並列為前鋒。隨著一聲出擊令下,前鋒4個連端著刺刀,在廖政國的率領下,列隊衝擊,後續部隊緊緊跟進。突擊勇士們以銳不可當之勢,殺向敵陣,所向披靡。

敵整編十一師猝不及防,全線潰退。廖政國率領後續部隊一直追擊到唐河地域,野戰軍司令部連連下令:“廖政國不能進宿遷!廖政國不能進宿遷!”出擊歸來,廖政國意氣風發,他詼諧地說:“不能進宿遷?我還要進南京呢!”

魯南戰役,爆破技術顯神威。陶勇師長拉著廖政國的左手讚揚道:“剛才爆破真漂亮,想不到你還有這一套看家本領!”

國民黨軍在華東遭受重大打擊後,蔣介石為實現既定方針,又從各地抽調兵力,以蔣緯國第一快速縱隊為主要突擊力量,向魯南進攻。第一快速縱隊由摩托化步兵八十旅、炮兵團、汽車團及戰車營、工兵營組成,全部美械裝備。其戰車部隊由美國軍官直接訓練,抗戰時期轉戰於印緬戰場,被國民黨軍視為戰鬥力最強的一支部隊。

麵對裝備著坦克、裝甲車、汽車、火炮的敵機械化部隊,第一旅的部分幹部戰士發了愁,甚至私下議論:“過去,廖旅長指揮打仗,在敵人地域內大膽穿插,分割包圍,自在得很。如今麵對‘呼呼’能跑的鐵家夥,要鑽進敵人夾縫包圍殲敵,看來是大拇指掏耳朵——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