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中共七大的安徽籍代表
皖人皖事
作者:單傑華
70年前,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這時距中共六大的召開,時間已過去了17年,這是中共黨史上間隔時間最長的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七大是對中國革命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確定了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為4年後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中共七大代表有755人(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候補代表沒有選舉權和表決權),代表了當時全國121萬黨員。這755名代表中,有20人是安徽籍代表。他們是:中直、軍直代表團的孟慶樹(女),陝甘寧邊區代表團的曹廣化,晉綏代表團的閔鴻友、孫超群,晉察冀代表團的聶鶴亭、潘峰,晉冀魯豫代表團的王稼祥、徐立清、何柱成、郭仕成、桂紹彬、唐哲明,山東代表團的李發,華中代表團的王明、柯慶施、沈東屏、李永春、許軍成、陳祥,大後方代表團的李克農。(以當時的代表名錄為序)
安徽籍代表的產生和分布
由於處於戰爭年代,黨員的組織係統較為複雜,所以,中共七大代表的選舉產生存在多種情況。除中央、軍委直屬部門外,有的來自抗日根據地,有的來自抗日遊擊區;有的來自地方黨組織,有的來自部隊黨組織。安徽籍的20名代表雖然分在8個代表團,但總的來看,他們主要來自3個方麵。
一是中央和軍委直屬部門,有6人。他們當選中共七大代表時所在部門和任職是:孟慶樹,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委員、《共產黨人》雜誌編輯委員會委員。王稼祥,中共中央宣傳委員會副書記、中央組織委員會成員,分工負責華北的黨政軍工作。王明,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統戰部部長。柯慶施,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兼延安女子大學副校長。李克農,中央情報部副部長兼延安西北公學校長。唐哲明,延安炮兵學校工兵科主任。
二是八路軍係統,有10人,占安徽籍代表總數的一半。他們當選中共七大代表或赴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前的任職是:曹廣化,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隴東軍分區兼第三八五旅警備第四團政委、團軍政委員會書記;閔鴻友,八路軍第一二○師暨晉綏軍區第三分區第十七團團長;孫超群,晉綏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聶鶴亭,晉察冀軍區參謀長;潘峰,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徐立清,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新四旅政委;何柱成,太行軍區第四軍分區副政委;郭仕成,八路軍晉冀豫軍區衛生部政委;桂紹彬,太嶽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李發,八路軍膠東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東海獨立團團長。
三是新四軍係統,有4人。他們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或赴延安中央黨校學習時的任職是:沈東屏,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兼鹽阜軍分區第二十四團政委;李永春,新四軍第四師第十旅軍醫處處長;許軍成,新四軍淮南軍區路西軍分區獨立第五團政委;陳祥,新四軍第二師第六旅第十七團政委。
抗日戰爭爆發前,這20名安徽籍代表中,柯慶施、王明、孟慶樹、唐哲明在白區從事黨的秘密鬥爭,其他16人都參加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裏長征。王明、孟慶樹是夫妻。
從籍貫分布來看,20名安徽籍代表分屬10個縣市。六安籍(指當時的六安縣)的最多,有6人,他們是潘峰、何柱成、郭仕成、桂紹彬、李發、李永春。其次是金寨籍,有4人,他們是閔鴻友、徐立清、王明、陳祥。壽縣、霍山各2人,壽縣是孟慶樹、曹廣化,霍山是許軍成、沈東屏。阜南、阜陽、涇縣、桐城、歙縣、巢縣各1人,分別是孫超群、聶鶴亭、王稼祥、唐哲明、柯慶施、李克農。從現行行政區劃來看,六安地區占了絕大多數有14人,阜陽地區2人,合肥、安慶、黃山、宣城各1人。
從安徽到延安的“小長征”
人們熟知的紅軍長征,是人類挑戰極限的壯舉,是中國共產黨人英勇不屈、百折不撓精神的集中體現。但是,抗日戰爭中的一次“小長征”,卻鮮為人所知,這就是中共七大代表奔赴延安的艱難征程。因為,中共七大代表在彙聚延安的過程中,都是便裝而行,不能攜帶武器,又要通過一道又一道的敵人封鎖線,一路上充滿了危險和艱辛。中共七大代表在途中遇襲犧牲的事時有發生。新四軍三師一批赴延安學習的幹部途中與敵相遇,戰鬥中師參謀長彭雄、八旅旅長田守堯等10多人犧牲。所以,毛澤東在接見耗時15個月、克服種種艱難險阻才到達延安的浙江等地的中共七大代表時,稱他們經曆了一次“小長征”。從安徽出發赴延安的同誌是分期分批走的。他們一路走得都很艱難。
1943年1月,新四軍二師六旅十七團在路西配合兄弟部隊進行反“掃蕩”戰鬥後,回到定遠池河鎮休整。團政委陳祥接到通知,要求即刻出發,到延安參加學習。1月底,陳祥和二師四旅參謀長杜國平等來到津浦路西指揮所所在地大黃家,受到總指揮羅炳輝的熱情接待。第二天晚上,陳祥、杜國平等在一個連的護送下,越過津浦路,到達二師師部所在地大劉營。在師部,陳祥等一邊繼續作赴延安的準備,一邊等待其他同行的戰友。想到即將踏上的征程,想到很快要在延安見到毛主席,在毛主席身邊學習,陳祥等人興奮得幾夜都沒有睡好。然而,令陳祥等沒有想到的是,到延安的征途竟是一路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