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隻喜歡顧明暖。
哪怕她平庸,沉默,好似和其她女子沒什麼不同。
他也一樣喜歡!
今生趙太後得到了幸福,他蕭陽一樣再無任何遺憾。
同顧衍成親後,趙秀兒並沒放棄輔政之心,蕭陽撒手不理朝政,帶著顧明暖遊山玩水,甚至把兒子都扔給嶽母和薑太夫人照顧。
顧誠明擺著支持堂弟堂弟妹,也不是專權的首輔,做出沒有趙秀兒,天下便有可能大亂的姿態。
再加上趙秀兒原本的死忠鐵杆湊在一起鬧事,朝政還是牢牢掌握在她手中。
隻是不好在用太後娘娘稱呼趙秀兒。
稱呼問題難煞了不少的朝臣,有人提議用女主,剛一提出來,就有人反對,有女主必然有男主,稱呼女主還不如直接讓她稱女帝。
趙秀兒表示隻是自己不反對,稱孤道寡也挺帶勁的。
朝臣們一聽差一點把提出用女主的人掐死,他們還不想被徹底釘在恥辱柱上頭,還不想此時當一個女帝的臣子。
雖然也是在名分上有所差別而已。
實際上趙秀兒就是這片偌大江山的主人。
沒有最後向女帝俯首稱臣,朝臣們覺得自己維護了男人的尊嚴。
後來還是顧衍說了一句,“攝政王!女人也不是不能做王爺。做皇帝,你們不願意,做王爺,總沒意見了吧。”
朝臣們商討了半晌,對攝政王的接受程度較高。
有人戲言,趙秀兒是攝政王,顧衍雖然有親王爵,不過最顯赫的爵位隻有一個‘攝政王妃’!
畢竟攝政王可是超越所有親王的爵位。
顧衍家裏女強男弱的風氣是改不過來了,顧衍這個提議,徹底奠定趙秀兒的地位,也讓朝臣們覺得痛快,畢竟顧衍是娶了太後的男人。
再不齒顧衍的人都在心裏隱隱羨慕著。
國朝出了個女攝政王,出了個男王妃。
攝政王沒有辜負追隨者的信任,配合顧誠等朝廷上重臣把天下治理得極好,可以說國朝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成為堂堂上邦的驕民。
以超然自豪之姿迎接來朝拜的番邦。
國朝的領土比開國時擴展一備有餘,在趙秀兒手中實現開國太祖許下的宏願,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五年後,蕭陽帶著顧明暖歸來,順便帶回了十幾個紅頭發,藍眼睛的使臣,他們管蕭陽叫聖主,稱顧明暖為聖後。
趙秀兒眼見著女兒紅潤幸福的麵色,也不由得想到是不是她也撇下繁瑣的朝政出門走一走?
沒有掌權時,時刻都想著權柄在握,真正掌握權柄,她也覺得自己太操勞了,比雞起得早,比狗睡得晚,連同顧衍行房都不夠盡興。
趙秀兒借著蕭陽帶著天大的功勞回京當口,直接讓小皇帝寫下禪位詔書,把自己嫡親外孫蕭顧輔上皇位。
本以為會有一番波折的趙秀兒沒想到朝臣們一個個緊跟著上了賀表,而皇族也沒人跳出來煞風景。
小皇帝禪位,蕭顧登基就在一片賀喜中進行了。
朝臣們早已習慣不把小皇帝當回事,蕭陽的功勞太大,不用皇位酬謝,用什麼?
似蕭陽這樣的人不當皇帝,難不成朝臣們一輩子都得在女攝政王的統治之下?
外孫是皇帝,趙秀兒總不會再把持朝政不撒手。
何況如今是盛世,百姓不願意再起戰爭,就算同情小皇帝的朝臣也不願意破壞好不容得來的太平。
蕭顧成為新帝以前就隱隱有風聲的。
吹了這些年,朝臣們還覺得遲了呢。
更何況不知從哪裏傳出,蕭家撫育英宗皇子的消息。
誰最有可能是英宗的皇子?
還用說嗎?
自然是蕭陽!
哪怕他依然姓蕭,此生此世從未改過姓氏,但是後事人,甚至在史書上的記載了他乃英宗之子,養在蕭家而已。
另一個作證就是蕭顧登基後並沒有改變國號,對蕭家的封賞也多是按照軍功,而且蕭家子弟幾乎無人被冊封王爵。
他對安樂王以及皇室子弟都極是善待,隻要他們乖乖的,蕭顧不介意讓他們錦衣玉食,享受一輩子太平富貴。
在蕭顧十六歲時,攝政王還政,首輔顧誠請辭養老,朝廷順勢完成權力的過渡,其實早在蕭顧十三歲時,趙秀兒幾乎就不管朝政了,隻是照看著尚顯得稚嫩的蕭顧。
泰山之巔,顧明暖從封禪泰山的兒子身上收回目光,靠在蕭陽身上,眺望雲海,日出,輕聲道:“蕭陽,謝謝你。”
謝謝你的愛,亦謝謝你堅持。
晨曦映襯蕭陽唇邊淡淡的笑容,真正該說謝得是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