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有關祖先是神是鬼?(1)【第一更】”(1 / 1)

鬼節是我國習俗的傳統節日。因為要祭祀,所以我們都非常崇拜我們的祖先。那麼誰知道我們大家的祖先到底神還是鬼呢?下麵就為大家簡單描述一下。

祖先是神還是鬼?“描述“歲至中元祭祖先,皓輪寄淚化冥錢。”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中元節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祖先這個概念我們並不陌生,它是中國傳統農業宗法社會的產物,而且一直在民間的族譜、神主牌、墓碑、祭祀活動以及人們的思想裏延續至今。對祖先的祭祀源於古老的祖先崇拜,這個觀念的產生和靈魂信仰有關。原始人認為,人死後其靈魂不滅,靈魂具有自然精靈那樣的超自然力量,能夠保護本氏族成員,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就出現了祖先崇拜。直到今天,祖先崇拜仍是重要的民間信仰,每逢歲末、清明、中元,人們都要舉行祠祭、墓祭、家祭來祭祀祖先,以表達對祖先養育之恩的緬懷,同時又祈望祖先能庇佑子孫,福蔭後代。

在古人的觀念裏,祖先不僅是與自己具有血緣傳承關係的先人,同時祖先靈魂不滅,常常具有超人的能力,令人依賴或者畏懼。就這樣,在很早的時候,祖先觀念便與鬼神觀念相結合,發展出“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觀念。

“祖先神”

將祖先作為神明來看待的觀念起源很早。《國語·魯語》中有一段關於曆代“祖先神”的記載:“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這些列入國祀的“祖先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直接血緣關係,但是作為傳說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為超越氏族的遠世共祖而被祭祀,如有虞氏和夏後氏禘祀的黃帝,及商族和周族禘祀的嚳。另一類是有一定血緣關係的傳說中的氏族英雄,如有虞氏崇拜的堯和顓頊,夏後氏崇拜的鯀和顓頊,商人崇拜的冥和契,周人崇拜的稷。出於確立政治權威的考慮,虞夏商周各王朝紛紛將這些祖先升格為神,且列入最高級別的國家祀典。

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從祖先升格成為“祖先神”,必須對國家、民族、社會以及家族做出過巨大貢獻,就像《禮記·祭法》載“夫聖王之製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扞大患則祀之”的標準,隻有生前具備了以上的品質,死後才能升格為“祖先神”。在古徽州,今天的安徽省南部、江西婺源一帶,大小村落中建有很多“汪王廟”、“汪王祠”,裏麵供奉著“汪公大帝”、“花朝老爺”,每年舉行大型迎神賽會“花朝會”、“抬汪公”等民俗活動。這位神靈姓汪名華,隋末唐初人。隋末天下大亂,汪華為保境安民,起兵統領了歙、宣、杭、饒、睦、婺六州,建立吳國,自稱吳王。在境內實施仁政,使百姓安居樂業十餘載。後來為了促進華夏一統,主動放棄王位,“奉表歸唐”,被封為“越國公”。當地俗語雲“十姓九汪”。汪家人多,又重祭祖,而且當地人也感恩汪華保境安民的曆史功績,紛紛為他修祠堂,供香火,漸漸地,汪華成了一位遠近聞名的“祖先神”。

在浙江文成,有一座很出名的“劉基廟”,又稱“誠意伯廟”,裏麵供奉著明朝軍師劉伯溫。對劉家人來說,他們的祖先是大明朝的第一謀臣,為大明朝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民諺雲: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師諸葛亮,後世軍師劉伯溫。就這樣,劉伯溫不斷被神化,直至成為一個通天徹地、撒豆成兵的仙人。劉伯溫去世後,家人奉旨建了“劉基廟”進行供奉,每年正月初一、六月十五還要舉行隆重的“太公祭”祭祀活動。平日裏,廟裏也是香火不斷,人們有什麼大事小情都要來拜拜太公,求他保佑,讓自己如願以償。

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當作神明來崇拜,這與他們的神明崇拜觀念密切相關。事實上,祖先與“祖先神”不同。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則是超人。人們對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蔭庇子孫,使宗族興旺,事業發達。而對“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蔭庇子孫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扞患禦災。同時,“祖先神”也具有懲罰降禍的能力,但絕不會無緣無故禍害自己的子孫後代,除非子孫對祖先不敬,或者做出違反族規國法的事,才會受到“祖先神”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