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虛題”有妙招

本期特別策劃

作者:唐惠忠

唐惠忠,江蘇高考語文命題專家庫成員,全國中語會課堂優化研究課題組特聘專家。多次參加高考作文閱卷,在高考作文研究領域成果豐碩。

考場作文·技法課堂

高考作文的命題,有時候是比較“虛”的,例如2012年天津卷的“水到底是什麼東西”、浙江卷的“路邊鼓掌與路上奔跑”、上海卷的“心靈中閃過的微光”、江西卷的“擁有什麼與沒有什麼”、福建卷的“人生中的賽跑”、四川卷的“手握一滴水”、湖南卷的“一雙手的聯想”等。對於這些比較“虛”的命題,可以采用化虛為實、虛題實寫的方法。考生要在題目規定的範圍內,展開具體的議論、闡述、證明等,或者以感性的材料來豐富這個命題。也就是說,構思時要選準一個角度,把題目的內涵充分地、個性化地詮釋出來。具體說來,可考慮以下三種方法:

一、由題意聯想某一具體的生活事件

麵對考題,可以把試題的有關內容進行分解,問自己幾個問題,然後逐一給出回答。例如2012年全國大綱卷作文的供料是“甩掉多餘的顧慮”,在構思時,我們就可以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誰想(或誰曾經)“甩掉多餘的顧慮”?為什麼要“甩掉多餘的顧慮”?在什麼情境下“甩掉”的?“甩掉”的過程是如何演進的?“甩掉”之後又怎樣?……把這些問題一一落到實處,文章就好寫了。

備考建議之一:豐富生活積累

在考試前夕,同學們不妨做些個人回顧——回顧自我的生命曆程,回憶一些細節場景;回顧家庭成員、親朋好友走過的生活道路;回顧高中以來寫過的最佳作文(尤其要留意那些能激發讀者情感的作品)。

二、將題意與某種社會現象相對接

高考作文的命題往往以一個概念、一個判斷、一組關係或一則材料的形式出現,其表述有時是比較理性、抽象的。這時候,最好采用“化理為象”的方法,即用具體的社會現象來解說抽象的道理,“以改善讀者的閱讀口感”(梁衡《文章五訣》)。

例如2012年天津一考生的《草色遙看近卻無》,由“小魚的發問”聯想到“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張麗莉和吳斌,隻是因為他們離我們太近,就如初春細雨中的小草,被方方麵麵給忽視了”。擇取這樣一個議題,角度集中而現實針對性很強。通讀全文,讀者自然心領神會:“水到底是什麼東西”也好,作者援引的唐詩名句“草色遙看近卻無”也罷,都是為呼籲“發現、珍視身邊的英雄”服務的。巧借社會現象闡述自己的理念、觀念,無疑是此文寫法上最突出的優點。

備考建議之二:關注社會熱點

構思作文時,要從時代的需要出發,尋找現實生活中最迫切的問題是什麼、最需要什麼、解決問題的途徑在哪裏;要敏銳地感知作文題的命製意圖,能深刻地認識社會生活。有了這樣的“時代慧眼”,你就能發現別人想不到的東西,就能高效率地對生活進行發掘,對現實生活(包括社會熱點)的思考、理解就比別人更靈敏。

三、把題意落實到某個“名人”身上

考生在平時閱讀中“結識”了許多高尚的人、卓越的人,他們的人格操守、業績成就令人景仰。如果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就能領略到真正的善良、公正、執著、奉獻……而新編人物故事(就某位名人或文學作品中的某個人物大膽地聯想、想象,創造性地補充細節,獨出機杼地構想出全新的篇章,包括寫“我”與人物的“對話體”作文等),或者選寫人物評傳(或整體評價,或從人物經曆、思想、品質、性格的某一點生發開來,進而聯想、類比,聯係實際,論述其現實意義或可引以為鑒的教訓),正是作者與人物進行心靈對話的理想方式,同時,這也是“虛題實寫”的一個有效途徑。

備考建議之三:切切實實親近一位名人、熟讀一部名著。(此部分內容詳見本刊2013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