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出口
考試家有站
作者:田小華
打開學生的一本本摘抄本,就像打開了一道道心門;閱讀他們的一篇篇語段摘抄,就是一次次心靈的觸摸。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愛好,不同的取向,綻放出多樣的鑒賞之光。最叫人欣慰的是:隨著時光的推移,知識的增加,他們已經流露出思考的質感,能以自己的視角、個性的感悟去了解社會、感受生命,蕩滌自我。
巴金曾在談到自己寫《隨想錄》的寫作動機時說:“十年浩劫教會一些人習慣於沉默,但十年的血債,又壓得平時沉默的人發出連聲的呐喊,我有一肚皮的話,也有一肚皮的火,還有在油鍋裏反複煎了十年的一身骨頭。火不熄滅,話被燒成灰,在心頭越集越多,我不把它們吐出來,清除幹淨,就無法不做噩夢,就不能平靜地度過我晚年最後的日子,甚至可以說我永遠閉不了眼睛。”
巴金的解剖刀不僅伸向社會,同時也毫不留情地加諸自身,對曆史展開深入反思。巴金正是憑著他內心裏的那股正氣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書寫了一部又一部震撼人心、經久不衰的篇章,他敢於說真話,不向黑暗勢力低頭,指引著人們走向光明。
(陳永釗 摘自劉鵬凱《巴金:筆尖上的舞者》)
【摘抄理由】
看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巴金老人那正視淋漓鮮血、直麵慘淡人生的勇敢所震撼。責任感是一個文人應當具備的文化良心,對製度的揭露,對社會的批判,對自身的解剖,巴金先生的每一個字都抒寫著責任下的自我良心。這段文字沒有任何嘩眾取寵的辭藻,隻有治病救人的呐喊,救自己,救別人,救社會,他真的是一位筆尖上的舞者,讓人看到浴火重生的鳳凰。
蠶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這是一個真理。每一個養過和沒有養過蠶的人,都知道這件事。蠶絲是一寸一寸吐出來的,在吐的時候,蠶昂著頭,很快樂很專注的樣子。蠶並沒有意識到,正是自己的努力勞動,才將自己的身體束縛得緊緊的。直到被人一股腦丟進開水鍋裏,煮死,然後那些美麗的絲,成了沒有生命的嫁衣。這是蠶的悲劇。
其實,作繭自縛的情況,絕不如想象的那樣罕見,它們廣泛地存在於我們周圍,空氣中到處都飄蕩著紛飛的亂絲……把一樣物品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它的危險,不在於這物品本身,而在於你怎樣獲取它並消費它。
(田韞鈺 摘自畢淑敏《蠶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
【摘抄理由】
“蠶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質樸的敘述與深邃的思想打動了我,這是司空見慣的生活畫麵,更是畢淑敏的睿智之語。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求,都在尋找,都在追逐奮鬥的目標,但真的很少想到我們是否如蠶一樣作繭自縛,獲取的手段與追逐的過程是否離自己的初衷漸行漸遠,這值得我們去思索……(下轉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