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瑜伽八支體係的發展曆程研究
民族體育
作者:王洋
中圖分類號:G83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文章著重闡述了印度瑜伽聖哲帕坦加利創作的著名瑜伽經典《瑜伽經》,並詳細分析了瑜伽修行的八個階段和印度瑜伽起源到國際瑜伽日的誕生的發展曆程,指出最基本的瑜伽實際上就源於生活,瑜伽的修行是一個長久的過程,修行者需要不斷的做出努力,從痛苦中解脫,才能永久的控製住心的意識波動。
關鍵詞 瑜伽 八支體係 發展曆程
一、瑜伽八支體係的起源與發展
大約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印度瑜伽聖哲帕坦加利(Patanjali)將瑜伽係統的規範和整理,並且拋開古老的宗教理念,以一種科學的形式介紹給世人。帕坦加利認為:瑜伽就是約束內在意識的轉變,才能回歸到原本的自我。帕坦加利對瑜伽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至今無人能及。
帕坦加利創作了著名的瑜伽經典《瑜伽經》,才使印度瑜伽開始在真正意義上的形成。《瑜伽經》將之前古印度瑜伽的思想以理論方式向世人傳遞瑜伽的知識,並將瑜伽的修行分為了八個階段。這就是瑜伽修行者所熟知的“瑜伽八支體係”。在第一階段:“Yama”(製戒)是指遵守宇宙的道德戒律,控製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做到非暴力,不殺生,不偷盜,不說謊,不貪婪和節欲。第二階段:“Niyama”(內製也稱遵行)指內在的控製,通過自律進行自我淨化。改善內心的環境,日常生活中實際應做到的道德行為規範。包括純淨、自律、自足、內省和向神的臣服。第三階段:“Asana”(體位也稱調身)指讓人們感覺舒適,並能長久保持的身體姿勢。體式可以給身體帶來健康和輕盈,穩定的體式也可以給我們帶來內心和精神的寧靜。第四階段:“Pranayama”(呼吸控製也稱調息)指有節律的呼吸,並對呼吸的延長進行控製。主要包括對吸氣、呼氣、吸氣與呼氣之間的停頓(內懸息)、呼氣與吸氣之間的停頓的控製(外懸息)。第五階段:“Pratyahara”(製感,也稱控製感官)主要是指精神從感覺中以及外界的事物或因素中解脫出來,這時感覺會消失,並能控製內心。如何控製五感官:前四個階段做好,後四個階段就可以自己控製。如果已經做好前四個階段,Pratyahara這個階段是會自動產生的。(感官內收可以做到不進食)瑜伽的最高目標就是自尊的融合。如果說前四個階段是在門外,那麼第五個階段就是已經進來了。當一個人準備好靜下心坐下來感受,這就是Pratyahara。第六階段:“Dharana”(專注)指意識集中在一點上,一心一意,大腦不再波動,而是集中在一個事物上,是進入冥想的初始步驟。第七階段:“Dhyana”(冥想)指意識能夠長久的集中,並不會被外在的事物所幹擾,此時對事物的理解以及認知會從表麵逐漸深入到本質。第八階段:“Samadhi”(入定即三魔地)這是瑜伽的最高境界。在入定階段,不再具體的有冥想對象,而是由冥想而來的超意識全部集中到自我意識中。當意識逐漸進入到空靈狀態時,身體和感官都處於一種休眠的狀態,心靈隱藏的力量將被逐漸開啟,這時生命將領悟到最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