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豐富農村中學體育教學
體育教育
作者:鄭榮輝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目前,我國約80%的中學生在農村,他們健康的成長關係到整個中華民族的興旺,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學校體育教學一直是教育的薄弱環節。社會環境的影響和經濟條件的製約,導致農村學校體育教育基礎先天不足,體育設施嚴重缺乏,但作為體育教師,我們不能怨聲載道,應該就地取材豐富我們的體育教學。
關鍵詞 就地取材 體育教學
體育教學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和主要體現。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造就高素質的體育人才,全麵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掌握基礎的體育技能技巧,已經成為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
但是,大多數農村中學由於經費緊張,基本的體育器材缺乏,場地設施非常有限,從而造成農村中學體育教學條件落後,難以滿足素質教育下的體育教學。在此,我就針對如何就地取材來豐富農村中學體育教學談談自己的幾點見解:
首先,要端正體育教師自身教學態度。勇敢麵對落後的條件,教師應擺正自己對教學的態度,不應該隨條件的落後而放鬆教學,“放羊式”、“體育課集合、解散、自由活動”等教學方式是不行的。我認為,作為一名體育教師,首先應在學生麵前樹立起自己是師傅、是教練、是運動員、是哥姐的形象。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學生的差異是天然的、客觀的,他們的運動能力、性格氣質、興趣愛好、適應社會的能力各不相同。麵對如此複雜的對象,教師應樹立以擁有教學技能為主優於擁有運動技能為主的正確態度,努力鑽研教材,博覽有關書籍,不斷豐富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經驗。
其次,對於貧乏的體育器材和場地,教師不應該對此無動於衷,認為這是社會和學校的問題。而應該積極對待,充分利用農村的環境特點,盡可能形式多樣地改變眼前不足的場地、設施,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想象力,甚至可以利用有些學生家長的技能,不斷改善體育設施。如學校沒有單杠,教師可在兩棵樹之間架一根適宜的鋼的水管或木棍充當單杠;沒有接力棒,可用適當的短木或竹子鋸成與接力棒一樣長,再把一半塗上紅色,一半塗上白色即可;沒有足夠大的運動場地,可利用農村小道帶領學生進行跑步訓練;再可利用農村山坡路進行登山練習耐力、磨練意誌。總之,要盡力突破學校場地設施不足的限製,充分利用一場多用的條件,豐富自己的教學。
第三,對學校現有的體育器材,應充分發揮其作用,盡最大可能做到一器多用。如跳繩,除了傳統的單人原地跳繩和多人行進間跳繩活動,還可以利用它們做些形式多樣的遊戲活動。如五環跳繩,可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五組,左右間隔一臂,原地跳繩。教師鳴哨後,迅速將繩柄取掉,將繩依次結成一個圈,而且每組要相互配合組成奧運圖案“五環”。“傳遞火炬”,把學生分成四隊或若幹,每隊持一短繩,在教師下達口令後跳25次短繩,跳完之後把繩傳遞給下一個人,依次類推,最後一名隊員跳完之後將繩的柄取下依次傳遞給排頭的同學,以繩柄當火炬,哪組最先把火炬舉起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