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借鑒通識教育理念,加強大學生運動員人文素質培養(1 / 2)

借鑒通識教育理念,加強大學生運動員人文素質培養

探索與爭鳴

作者:王芳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3-000-02

摘 要 大學生運動員是高校學生,具有既是大學生又是運動員的雙重身份,對於他們的教育問題,存在著重專業輕人文素質的教育理念落後問題,然而學生個體的成長,整個社會的進步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借鑒美國通識教育理念,探討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問題。

關鍵詞 大學生運動員 通識教育 人文素質

大學生運動員是高校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具有既是大學生又是運動員的雙重身份。他們除了要承擔高強度的專業訓練,參加體育比賽,為校為國爭光,還應該作為大學生的普通一員,完成高校的各種知識學習,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大學生。他們的教育問題一直以來受到教育界和體育界學者的廣泛關注。然而,由於目前多數高校在運動員教育理念上的落後,忽視對大學生運動員人文素質的培養,這樣不僅阻礙了高校高水平運動整體水平的提高,還影響了大學生運動員素質的提高,製約了大學生運動員的全麵發展。本文借鑒通識教育理念,探討大學生運動員人文素質培養問題。

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本身源於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於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人文素質:從廣義來說指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在精神品格。這種精神品格在宏觀方麵彙聚於作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愛國);體現在人們的氣質和價值取向之中(氣節)。從狹義來說指人文(文史哲藝)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它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

一、大學生運動員由於雙重身份的特點,給他們的人文素質提出了雙重的要求

(一)作為體育人才發展的需要

長期以來,國家對運動員進行的是“為國爭光”的教育,而這裏所謂的“為國爭光”就是在比賽成績上的突出,在競技水平上的提高。長期在這種競技體育的教育思想影響下,普通高校對大學生運動員的要求也局限在此;大學生運動員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時期,環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而在這種氛圍下,大學生運動員自己也僅僅把目標停留在競技比賽成績的“為國爭光”“為校爭光”上。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體育競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水平的比賽已不僅僅是運動員身體、技術與戰術水平的較量,更重要的是運動員的整體素質的比拚和競爭。加強運動員人文素質的培養,有助於促進運動員的身心全麵發展,是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提高大學生運動員人文素質,有利於保證運動員的切身利益和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

(二)作為普通大學生培養的需要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許多相互交叉、滲透的學科,作為新時期大學教育,需要加強通識教育來適應新時期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在現代社會裏,要求人才必須有複合型知識體係,知識麵廣,有氣質,有修養的。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的傳授、環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實踐時期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誌等方麵的問題。同時,作為普通高校中的一員,加強大學生運動員的人文素質,有利於發揮其榜樣作用,帶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校園文化的健康和諧發展。

二、借鑒通識教育,促進大學生運動員人文素質的提高

(一)通過教學理念上的轉變,重視大學生運動員人文素質的提高

大學生運動員的教育大多強調其實踐性,往往隻重視比賽成績,忽視了教育這一“育人”原則,忽視了教育的本質,知識的教育、專業的教育被強化,加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教育的滲透,逐漸忽視了教育的根本。通識教育理念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健全的人和社會的健全公民,培養大學生具有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優美情感。當前高等教育管理體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全麵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然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學生運動員的人文素質教育旨在提高人才培養素質,是融合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於一體的,是一種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養成與不斷完善的教育。專業教育解決的是人才如何“做事”,人文素質的培養則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隻有將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二者結合起來,既教會學生如何“做事”,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所謂“做事”與“做人”的統一,就是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辯證統一,在專業中實施好人文教育,關鍵在於二者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