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天時、地利,都不如人脈(2)(1 / 3)

不管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這是一樣的道理,感情是打動人心最有力的工具,丟掉感情的人,不僅生活沒有味道,連生存都會成為問題。

“感情投資”就如同做生意,必須舍得花血本,“血本”你要是把它藏得嚴嚴密密,不僅不會增值,反會日漸減退,所以一定要懂得“事先投資”與“事後回報”的必然性。

1.事先投資:給對方一些好處

在求對方辦事時,對方並不情願為你白忙乎,他等待你也能幫他做些事情,有的甚至希望在他辦事之前,你得為他先做點犧牲。如果你了解對方這種心理,主動滿足他的欲望,他就會很樂意地幫助你。

盡管有時對方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事情,但是你要讓對方在精神上得到滿足,表現出對對方的仰慕和尊敬,不斷地讚賞對方的能力。

2.事後回報:甩掉你的人情包袱

如果你與對方關係很不一般,求他幫忙時,他會提出條件來,那你也要多為對方考慮,盡力多為對方解決一些困難。不論關係多密切,你總求人家,而沒有回報,時間長了也就行不通了。

幫助他人不能居功自傲,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幫助了他人時,不必以此沾沾自喜,自鳴得意,更不能擺出一副救世主的麵孔,因為我們的幫助應該是無私的、誠懇的、不存在半點利益糾葛的。如果總記得自己有恩於他人,這樣活著豈不是很累嗎?居功自傲的人也常常因為其粗蠻的態度而招致別人的不滿,人們甚至會將他的幫助拒之門外,這樣的人也無法拓展人脈。

借助別人的力量為自己辦事的最好方法就是感情投資、真誠合作、利益共享。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這條國際政治遊戲的準則同樣適合於我們的人際關係準則。就像有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說的一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境界談

合作就不要總是怕吃虧,總是想著占便宜。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先有投資後有收獲!

用真誠的讚揚來代替批評

真誠的讚揚可以收到效果,而批評和恥笑卻會把事情弄糟。

這一點在孩子身上表現得最明顯。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如果一味地批評指責,就會使孩子承受長期的心理刑罰,會給兒童帶來壓製、苦惱、反抗的情緒,不利於他們行為向好的方麵轉變。對於個別孩子來說,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

吉姆·金是一個非常有責任心的父親。他希望自己的兒子約翰認真讀書,將來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因此,從約翰上小學二年級開始,吉姆就開始對約翰提出嚴格的要求。他私自給約翰訂立了幾條規則:禁止他隨便與街上那些孩子們一起逛大街,無所事事;不允許任何一門考試低於良;不允許看卡通節目;不允許玩電子遊戲,等等。約翰隻要偶爾違背這些規則,就會遭到嚴厲的斥責。可是,到了三年級的時候,約翰的成績卻已經連“及格”的檔次都難以維持了。他似乎故意與父親作對似的,偷偷地跑出去找孩子們玩耍。而且,他專門找那些被家長們視作無可救藥的“壞”孩子,因為他感覺到自己與他們一樣:在父母的眼裏,是那種隻會犯錯誤的孩子。

吉姆非常困惑,在與鄰居們談話時不斷訴說自己的煩惱,可是,在他生活的那個小鎮上,沒有一個人可以給他指出錯誤。吉姆依舊采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對約翰實施更加嚴格的管教。結果,約翰在一次鬥毆事件發生後,被帶進了青少年管教所。

可憐的吉姆始終也弄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花費了那麼多的心血,到頭來卻落得如此結局。

用讚揚來代替批評,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史京勒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史京勒通過動物實驗證明:由於表現好而受到獎賞的動物,它在被訓練時進步最快,耐力也更持久;由於表現不好而受處罰的動物,它們的速度或持久力都比較差。研究結果表明,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人。我們用批評的方式並不能改變他人,常會適得其反。

漢斯·希爾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說:“太多的證據顯示,人們都普遍地不喜歡受人指責。”

因此批評而引起的憤恨,常常使人的情緒低落,對應該改進的狀況,一點也不起作用。

曆史全是由這些誇讚的真正魅力,來做令人心動的注腳。例如:許多年前,一個10歲的男孩在拿坡裏的一家工廠做工。他一直想當一個歌星,但他的第一位老師卻泄了他的氣。他說:“你不能唱歌,你根本五音不全,簡直就像風在吹百葉窗一樣。”但是他媽媽——一位窮苦的農婦——用手摟著他並稱讚他說,她知道他能唱,她認為他有些進步了,她節省下每一分錢,好讓他去上音樂課。這位母親的嘉許,改變了這個孩子的一生,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羅素,他成了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歌劇演唱家。

在19世紀的初期,倫敦有位年輕人想當一名作家。他好像做什麼事都不順利,幾乎有4年的時間沒有上學。他的父親鋃鐺入獄,隻因無法償還債務。而這位年輕人時常受饑餓之苦。最後,他找到一個工作,在一個老鼠橫行的貨倉裏貼鞋油的標簽,晚上在一間陰森靜謐的房子裏和另外兩個男孩一起睡,這兩個人是從倫敦的貧民窟來的。他對他的作品毫無信心,所以他趁深夜溜出去,把他的第一篇稿子寄了出去,免得遭人笑話。一個接一個的故事都被退稿,但最後他終於被人接受了。雖然他一先令都沒拿到,但編輯誇獎了他。有一位編輯承認了他的價值。他心情異常激動,漫無目的地在街上亂逛,眼淚流過他的雙頰。因為一個故事的付梓,他所獲得的嘉許改變了他的一生。假如不是這些誇獎,他可能一輩子都在老鼠橫行的貨倉做工。你也許聽說過他,他的名字叫查爾斯·狄更斯。

史京勒的實驗證明,當批評減少而多多鼓勵和誇獎時,人所做的好事會增加,而比較不好的事會因受忽視而萎縮。

境界談

讚美就像澆在玫瑰上的水。讚美別人並不費力,隻要幾秒鍾,便能滿足人們內心的強烈需求。看看我們所遇到的每個人,尋覓他們值得讚美的地方,然後加以讚美,並把讚美他人變成一種習慣吧!

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現實社會告訴我們:在這個講究雙贏或多贏的時代裏,大家也逐漸認識到,一個孤軍奮戰的人是難以成就大業的,就算他是英雄也難顯英雄本色,隻有通過強大的人脈平台,才能造就傳世的偉業,才能成就一生的成功。一個人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必須懂得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過好社會這一關。

過好社會這一關,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學會與人打交道。因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與社會打交道實際上就是與人打交道。換句話說,就是要搞好人際關係。

人是複雜的高級動物,有思想、有意識、有感情、有好惡。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是最不好打交道的。但是,不好打交道不是不能打交道,隻要我們用心研究,還是有章可循的。不然的話,為什麼有那麼多成功者呢?

早在先秦時期,孟子就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傳世思想。這說明和諧的人際關係比什麼都重要,它提醒人們必須相親相愛,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和諧發展才能做到“家和萬事興”、“國安享太平”。孟子提到的“人和”實質上也是想營建一種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

其實與人打交道也不是很難的。著名企業家俞敏洪曾說過:“打個比方,一個宿舍中有六個人,你是其中一個,與其他五個人之間的關係都不太好,那麼問題一定不在其他五個人身上,一定在你身上。你一定有很要命的缺點,但是你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就說明你不會與人打交道。反過來一個宿舍6個人,其餘5個人和你的關係都非常融洽,而且他們都非常願意采納你的意見,這就說明你和其他人的關係非常好,你會和人打交道。你懂得如何去利用別人的資源,你懂得去理解別人、團結別人,說明你將來是一個有雄才大略、能做一番事業的人。如果一個宿舍分為兩派,你參與其中的一派,兩派人天天勾心鬥角,互相說對方的壞話,這就說明你是一個胸無大誌、鼠目寸光的無聊之徒。”

現代都市文明在給人們帶來種種方便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狂躁、壓抑。人們渴望回歸自然,渴望一種清風拂林的生活氛圍,使自己擺脫喧囂、浮躁,像清溪自由歡暢地流淌在碧綠的春草間,這就需要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都十分美妙。比如嫌老棄孤、嫌殘棄病,比如利用、冷漠、嫉妒、勾心鬥角、敵視,比如蜚短流長,比如巴權媚勢、欺窮淩弱,比如唯利是圖、坑蒙拐騙乃至歹毒、殘暴等等。而這些,在各個地方各個生活群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個別地方個別群落中還表現得十分突出。這些跡象,無疑向我們敲響了警鍾:營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勢在必行。

和諧的人際網絡背後的意義,其實比我們能想得到的還要深遠。正如魏斯能在采訪了280位企業總裁後寫《不上,則下》一書時所說:“企業的總裁們,均致力於發展‘雙贏’互需關係的基礎。他們每個人都有步步高升到金字塔頂端的精彩故事,而大多數人把他們的成功歸功於身旁人對自己的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