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家的門禁壞了(1 / 1)

我家的門禁壞了

風·新銳

有些東西是在缺失的時候才感受到它的存在,就像牙疼的時候才知道正常吃飯有多爽——這大概已是老生常談,不過若再進一步想想,為何那些東西會存在、為何被忽略,其中的道理就一點兒也不簡單。最近家裏的門禁壞了,仔細一想,才覺得在“家”這個看似溫暖舒適的地方,原來有很多習而不見的東西在支配著我們。

牙疼無法咀嚼,門禁壞了最直接的影響是快遞聯係不上。按了半天鈴你不接,徑直送物業了。你自然是少不了的一番折騰。於是想,為何不能讓陌生人直接進樓來敲門呢?——答案很簡單,這麼問的人來自火星嗎?——來個入室搶劫的咋辦?你知道他是真快遞還是“披了羊皮的狼”?!

不簡單的是,這裏隱含著一個人們彼此關係的前提:到家裏來的陌生人是不能輕易相信的,因而需要我們的甄別。由此延伸下來,即使熟人來了,也連帶地要接受此環節的過關。——不過一個更前提的前提是,這是在城市,越大的城市越是如此。

最早的門禁是在門上挖個小洞,裏麵的人湊上一隻眼睛,向外打量。後來媒介技術發展了,也是緣於人們越來越“高高在上”的居住方式,“門洞”變成了“門禁”。起先僅是聲音對講,後來成了視頻對話,聲色並茂,有圖有真相,這下人們“省”心多了。

門禁的屏幕化,與家中屏幕的日漸增多相同步。想想很好玩,電視、手機、iPad,這些屏幕中的每一個,其價值都在於將身處家中的我們與家外的世界相連,美國的颶風、非洲的瘟疫、香港的明星、尼斯湖的新怪,“足不出戶”不僅能盡“知”天下事,如今還能盡“聯”天下人。不過,家裏來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卻必須接受我們的打量。

於是,門禁之屏就成了一個小小的監視器,與其他的屏幕進行著分工。一個著眼於對近處的監視,另外的則負責對遠方的探查。當然,有人寧願在家裏也要通過微信和老婆孩子聊天,大概屬遠近一鍋燴的強迫症。“家”已不再是原來的“家”,也可以說,門禁是一種補償,當人們已經把“世界”虛擬地帶入家中的時候,就要把真人拒之門外。

在“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年代,媒介對家的改造還有著無窮的可能,特別是在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的條件下。想一想吧,有人熱衷於在家中裝滿了攝像頭,這樣一旦離開家時,又能把“家”帶到所有的地方供自己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