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篇 透過舉止看內心1(1 / 3)

1.習慣動作背後的自然流露

如果你懂得體態語言能夠透露人的心理狀態,那麼你和對方沒有交談,也可以知道對方的心理。人在心情不舒暢時,會胡亂地吸煙,吸到一半又隨手丟掉也會把小紙片折來疊去,或撕個粉碎人在期待成功或遇到難題有所考慮時,往往會搓搓手掌。凡是搓手掌就是在期待或考慮什麼,而搓得快慢也有許多奧妙之處搓得敏捷,表示事情好辦慢慢地搓幾下,表示事情難辦。如你和什麼人談一筆生意,對方若慢慢地搓手掌,那說明他疑慮較重,希望不大。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人心莫測。事實上,人的內心狀態並非不可揣測。人們的表現即使在有聲語言方麵有所掩飾,也會通過無聲語言,尤其是體態語言表露出來。因為體態語言具有習慣成自然的下意識特性,所以它比有聲語言更能表現出人的心理狀態。

一天晚上,丈夫很晚回來。進門後,他就向妻子解釋因為有許多事要和同事與客戶交談,所以耽誤了很久的時間。但他說話時卻下意識地用手摸摸嘴唇,而且盡量避免與妻子目光相對。如果妻子善於觀察,一眼便可看出:他的理由是編造的,為了隱瞞什麼。

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中,克裏姆林宮的衛隊長馬特維耶夫打入敵人營壘,由於偽裝巧妙,沒有露出破綻,但有一次,當他突然聽到敵人要刺殺列寧時,他卻在敵人麵前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引起了敵人的懷疑和追殺。這就是體態語言的一個顯著特性——富有心理表現力。

為什麼體態會泄露天機呢?因為這是很早形成的習慣,不易掩飾和改變。一個孩子向父母撒謊,說完話,他會下意識地用手捂嘴巴。在人的一生中,這一動作會一直使用下去,隻不過隨著年齡和閱曆的增長而有所變化,不那麼明顯罷了。如捂嘴不再用整個手掌,而是改用手指輕輕觸摸一下嘴角或鼻子,其意圖仍像童年時一樣用手捂嘴,阻止謊言出口,但手的動作卻變得快速、輕巧而微妙了。

既然人的經曆越複雜,經驗越豐富,其體態語言也就越含蓄微妙,那麼一個人在體態語言上隻要善於掩飾、偽裝,不就可以不被別人看穿了嗎?然而,要做到完全不露痕跡、天衣無縫是不可能的。孩子對父母撒謊,還有一種習慣動作,就是常把手藏在背後;而成年人撒謊時,會把這一動作演變為雙手插進衣兜裏,或是擺出一副雙臂交叉,以示防範的姿態。我們已知手掌敞開表示誠實,那麼你撒謊時有意地把手掌敞開,不就行了嗎?問題沒這麼簡單。虛假的體態瞞不住懂得體態語言而又細心觀察的眼睛。主要的消極手勢被控製了,但其他體態信號仍然“泄密”:臉色變化、動作不自然、肌肉緊張、眼神不自然等。這些信號與敞開的手掌相矛盾,仍然會給人一種不誠實的感覺。這就是說,當人的大腦有某種打算時,其思維活動會支配身體的各個部位發出各種細微信號,這是人們不能完全控製,也是難以充分意識到的。可以控製的有聲語言與難以控製的體態語言之間,有意識控製的部分體態與難以意識到的部分體態之間,有意控製的短暫時間與難以控製的較長時間之間,必然會出現某種矛盾、差別,顯得不協調、不自然。這就是體態語言的心理表現不可改變的原因。

人事部經理與求職者的談話結束了。經理站起來和求職者握手:“請回吧,我們研究一下,會告訴你消息的,再見。”這位求職者心中沒底,拿不準主意:他應該等這個單位的通知,還是立刻再到別處去聯係?其實,他如果懂得體態語言就已經看出這次麵試的結果了。因為在談話時,經理的右手總是撐在臉上,中指封在嘴上,食指伸直指向右眼角,左臂又橫在胸前,目光很少對著這位求職的青年人。這種體態就是表示:我對你講的不感興趣,你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人。

體態語言的心理表現可使我們從體態上看出人物關係和交際效應。你和某人交談,對方已經想停止談話,卻還在耐著性子同你應付,他的臉上仍有微笑,並不時地點頭,可他卻會有這樣的表示:身體朝向其他方向,或腳尖指向另一個方向,或眼睛盯著別處,不時地看一眼手表等。這些就是已經厭煩、很想擺脫的信息。再如,一個人往前走,另一個緊步伴隨,並歪著脖子和前者談話。前者若無意交談,就會堅持順著既定的方向前進。

體態的表現在兩個關係密切、很談得來的朋友之間還會相互感染,采取同樣的姿勢。倘若兩個好朋友相遇,停在路邊談起來,那麼兩個人就會麵對麵,身對身,腳尖對腳尖。兩個夥伴栽樹時,都會把各自的手搭放在拄地的鍬柄頂端上而兩個女孩子在公園的長椅上談心,都會抱腿相對而坐……這些表現不正反映了人際關係和交際效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