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注解】
初:初始,這裏指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性:本性,天性。習:人在成長過程中,後天形成的習性、習慣。苟:如果。乃:於是,就。道:方法。貴:寶貴,最重要的。專:專注,持之以恒。昔:從前,過去。孟母:孟子的母親。孟子,名軻,儒家的代表人物,被尊稱為“亞聖”。擇:選擇。處:居住。機杼:織布機上穿引緯線的梭子。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注解】
竇燕山:本名竇禹鈞,五代後周時人。因為他家住在燕山附近,所以被稱為竇燕山。義方:好的教育方法。五子:竇燕山有五個兒子,分別名為儀、儼、侃、偁、僖。俱:全,都。揚:傳揚。過:過錯。惰:懶惰,這裏指失職。宜:應當。非所宜,不應當。何為:為何,做什麼,怎麼辦。玉:玉石。琢:雕琢,雕琢玉石使它成為有用的器物。義:道理。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注解】
為:作為。方:當,正值。少時:小時候。香:黃香,東漢時人。九齡:九歲。席:床席。孝:孝順。親:父母雙親。當:應當。執:做到。融:孔融,東漢時人。弟:同“悌”,指弟弟敬愛哥哥。長:兄長。首:首先,首要。次:其次。見聞:見到和聽到的事。數:數目,算術。文:文字。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注解】
一而十:從一到十。而:到。十而百:按照十進位製,十個十相加是一百。百而千、千而萬:按照十進位製,十個一百相加是一千,十個一千相加是一萬。三才:天、地、人。三光:日光、月光、星光。綱:法則、綱領。君臣義:君王和臣子之間的關係要合乎道義。父子親:父母和子女之間要相親相愛。夫婦順:丈夫與妻子之間要和睦相處,互相尊重。運:運行。窮:窮盡,終止。運不窮: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交相更替,循環往複,永遠也不會停止。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注解】
應:對應。中:中央。應乎中:指東、西、南、北這四個方位以中央為基準互相對應。五行:指金、水、木、火、土,我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它們是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克”的關係。“相生”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本:根源。數:天數,天理。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儒家認為這五種基本德性是人天性中所具有的,而且是經久不變的、永恒的,故稱為“五常”。紊:紊亂,改變。稻:水稻。粱:也稱為“粟”,即穀子,去殼後叫做小米。菽:大豆,也泛指豆類。麥:小麥。黍:粘穀子,去皮後北方稱作黃米子。稷:沒有黏性的黍。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注解】
豕:豬。七情:即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感。具:具有。匏:匏瓠,屬葫蘆類,這裏指用葫蘆製作的樂器,比如笙。土:粘土,這裏指用粘土做成的樂器,如塤。革:皮革,這裏指鼓一類的樂器。木:用木頭製成的打擊樂器,如柷。石:指磬一類玉石製作的敲擊樂器。金:指鑼、鍾、鉦、鈸等金屬製作的樂器。絲:指琴、瑟、琵琶等絲弦類樂器。竹:指笛子、排簫一類吹管樂器。八音:指匏、土、革、木、石、金、絲、竹八類樂器,按照製作材質的不同進行分類,後來作為中國古代樂器的統稱。高:高祖,曾祖的父親。曾:曾祖,祖父的父親。祖:祖父。父而身:從父親到自己。身,自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注解】
玄:玄孫,孫子的孫子,自己以下第五代。曾:曾孫,孫子的兒子,自己以下第四代。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共九世。倫:輩分,排列次序。父子恩:父親對兒子要慈愛,兒子對父親要孝順。恩:恩情。夫婦從:夫婦之間要和睦相處,相互尊重。從,順從。兄則友:做哥哥的要友愛弟弟、妹妹。友:友愛。弟則恭:做弟弟、妹妹的要敬愛哥哥。恭,恭敬。序:次序。友與朋:古人將有共同誌向的人稱為“友”,有同樣德行的人稱為“朋”,後來總稱為“朋友”。君則敬:君王要尊重臣子。臣則忠:臣子要對君王忠誠。義:做人的行為準則。同:共同遵守。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名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注解】
訓蒙: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訓詁:解釋文字的意義。句讀:文句停頓的地方。句,句號,用稍大的圓圈表示。讀,逗點,用稍小的圓圈表示,句讀,是為使長句便於誦讀而稍加停頓的標點。初:開端。終:結束、完結。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儒家經典的總稱。《論語》:四書之一,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記載。善言:有教育意義的言論。《孟子》:四書之一,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注解】
《中庸》:四書之一,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後來子思將它單獨抽出。子思,孔子的嫡孫,字子思。中:守於中道,不偏向任何一方。庸:經常,永不變化。《大學》:四書之一,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後來曾子將它單獨抽出。曾子,曾子名參,孔子的弟子。修:指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齊:指齊家,管理好家庭。平:指安定天下。治:指治理國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來自《大學》。六經:《詩經》、《尚書》、《禮經》、《易經》、《樂經》和《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的總稱。詩:指《詩經》。書:指《尚書》。易:指《易經》,也稱《周易》。禮:指《禮經》,它包括《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春秋:相傳為孔子整理刪訂而成的編年體史書。號:稱為,叫作。講求:講解,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