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光甫為蔣介石籌軍餉(1 / 1)

故事

陳光甫是誰?

1915年6月,孫中山適逢人生的低潮,旅居日本。聽聞上海要成立一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孫中山囑托未來的連襟孔祥熙加入股份1萬元。銀行的創辦人是34歲的原江蘇銀行總經理陳光甫,他曾支持孫中山反袁,後因抵製軍閥張勳而辭職。陳光甫的這家“小小銀行”此時隻有10萬元的資本。

12年過去了。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繼承人之一——蔣介石已從一介布衣躍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1927年3月,他指揮的北伐軍經過與孫傳芳軍隊幾個月的血戰抵達上海城外。進城前,國民革命軍就已數次聯係上海工商金融界,告知蔣介石將特派人手前來籌備餉需。

1927年初的陳光甫已是上海銀行公會的副會長,而簡稱為“上海銀行”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已成為國內第四大商業銀行。上海銀行的存款已從1915年底的57萬元增至3244萬元,放款從51萬元增至1919萬元,平均年盈利率達到20%以上,1921年的資本額就已增為250萬元。此時,大革命的高潮正要過去,工商業屢經動蕩,尚未謀麵的的蔣介石與陳光甫都在焦慮地思索著中國的前景。

北伐的錢從哪裏來?

1926年10月北伐軍占領武漢,年底形成了武漢國民政府。11月,蔣介石率軍苦戰三個月攻克南昌,急需大量金錢來收買人心。當時的軍餉都靠宋子文掌控的武漢政府財政部,蔣介石苦於沒有自主的財權,便將戰略目光投向經濟中心江浙一帶。他派出黃郛等親信赴滬秘密聯絡銀行家陳光甫與錢永銘。

1927年初,統兵的蔣介石與武漢國民政府關係尚好,北伐局勢非常有利。了解到蔣的軍事實力後,陳光甫自然支持新生的革命力量,允諾“革命軍餉銀,當盡力而為”。同時,蔣介石的親信陳其采傳來情報,認為“陳光甫君堪備擔任上海財政之選”。蔣介石對此非常興奮,1月底寫信給陳光甫和錢永銘,內稱:“滬上來友,皆稱諸公主張公道,扶持黨義。歲寒鬆柏,尤為感佩!尚祈隨時指示,貫徹初衷。如有公暇,能來潯漢一遊聊舒積愫。”時廣東省財政廳長孔祥熙也又專門托人告訴陳光甫,“贛漢方對於財政前途,均於公有極大之希望。”2月初,陳、錢二人秘密托人給蔣介石帶去了50萬元。

雙方的初次接觸十分順利,各自的想法卻不同。對缺錢的蔣介石而言,陳光甫背後有著上海金融界兩大支柱——上海銀行公會和上海錢業公會的支持。在陳光甫看來,上海尚在軍閥孫傳芳的盤據之下,軍人蔣介石既未取得戰場上的決定性勝利,也遠不能在政治上代表南方革命政權。金融業在戰爭的環境中十分脆弱的,中國南北的銀行家曾秘密商議:“惟政變難,損失固應預防,而金融界之在北方有事業者,此類尤不宜露麵,否則影響所至,禍變難測。”總之要避免表態,“鎮靜處之”。

不過,南方的銀行家們很清楚,隻要北伐的革命力量不發生巨變,南北政治對峙的局麵終將傾斜。1926年12月25日中國銀行副總裁張嘉璈邀約一些銀行家率先密商支持武漢革命政府發行新公債事宜,眾人對武漢方麵2000萬元的計劃基本讚成,同時提出獨立公債基金、區分基金與中央銀行存款、按月公開款項收支和提高政府公債的利息。張嘉璈與陳光甫把這些意見輾轉交孔祥熙呈請財政部長宋子文。陳光甫本人在2個月後婉拒了北京方麵要他出任交通銀行總行經理的邀請,上海金融界則拒絕支持孫傳芳的抵借計劃。

這本是躲避政治多年的銀行界一次用表達立場換取資本利益的轉折性嚐試。不料,上海金融界與武漢國民政府之間的積極關係卻到此為止——南方革命陣營內部風雲突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