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撈錢爛片加速電影貧血(1 / 1)

娛樂觀察

票房黑馬頻頻出現,內地電影產業也被認為進入了黃金發展時期。但讓人疑惑的是,國產佳片的數量並不多,嚴肅題材和有文化含金量的影片在市場上普遍被邊緣化,甚至淪為犧牲品。而爛片卻層出不窮,各種段子電影、綜藝電影和IP電影大行其道,電影文化日益貧血,並不那麼樂觀。

藝術片沒能享受市場紅利

眼下已進入年底,不少業界媒體都在盤點今年的十佳影片。令人吃驚的是,今年上映的高口碑影片,大多數在市場上並沒有取得好票房,叫好而不叫座。多部藝術佳片,沒有一部票房破億,甚至遠未達到預期。

400億元票房不值得過於慶幸,其更多依賴於人口紅利,而一些好品質的電影並沒有獲得人口紅利的好處。在內地市場上,藝術片上映時已形成一個慣性,院線排片場次往往少得可憐,導演忍不住站出來寫公開信,呼籲影院或觀眾支持。

不僅國產藝術片遭到市場冷遇,一些嚴肅題材的商業大片,同樣很難獲得好的票房成績。在業內人士看來,前幾年的商業大片還比較注重文化內涵,如今越來越少看到這類影片。

喜劇綜藝電影鑽市場空子

今年喜劇片賣座,於是賀歲檔也是喜劇紮堆兒,而且都是之前熱賣的喜劇演員新作。嚴肅題材商業大片不成功,導致喜劇類型片乘機占據市場。

事實上,在成熟的北美電影市場,喜劇從來就不是主流類型片,好萊塢依靠的還是商業大片。但在中國內地,喜劇片卻成了當下最重要的類型。喜劇片不太講究價值觀,本身比較低俗,不應該是主流電影,就像好萊塢喜劇演員得不了奧斯卡獎。

在喜劇風潮帶動下,原本是嚴肅題材的也被拍成了喜劇。此外,一些嬉笑玩樂的綜藝節目,也被搬上了大銀幕。馮小剛曾炮轟綜藝電影,稱這類影片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將導致沒有製片人會繼續願意投資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在業界看來,馮小剛的話雖然很糙,但也點出了當下電影的疾患,拍電影成了一件毫無門檻的事情。

眼下,又有一大波綜藝電影即將來襲,這類將電影和綜藝節目混為一談的綜藝電影絕對隻是中國特產。中國電影產業還處於初級原始階段,觀眾欣賞水準又不高,綜藝電影鑽了市場的空子。就像導演高群書所言,市場嗷嗷待哺,必然就有人用最廉價、最迅速的劣質品去搶蛋糕。

炒作IP帶壞了行業風氣

一方麵是藝術片和嚴肅題材影片遇冷,另一方麵卻是一大波狗血爛片成功搶錢。IP電影完全是炒作,是互聯網公司進入電影行業後炒出來的。以前的電影好多也是改編自小說,像好萊塢大片很多改編自動漫,但也從沒有IP這個概念。在他看來,如今的IP電影走上極端,似乎隻要有IP、明星,就能拍出賣座的電影,帶壞了行業風氣,導致大家不重視原創電影。

阿裏、騰訊等互聯網公司都涉足影業,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眼裏,互聯網公司進入電影行業,雖說帶來了豐厚資金,但因為對電影文化沒有多少認知,所以隻是把電影當一門生意,沒有人談文化。IP已經被互聯網公司過度神化,他們盲目相信大數據,隻看重商業價值,從藝術上講,對電影文化是一種摧殘。在美國,大互聯網公司一般不會去拍電影,不會像中國互聯網公司那樣不講電影創作規律。

中國電影票房破400億元,未來很可能趕超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業內人士也擔憂,現在很多行業外資金都進入電影業,包括網絡資本都已進入,但沒有人真正考慮如何推動內地電影工業發展,都隻是想拍熱門IP題材撈快錢。

未來國產片的單片投資成本可達到1億美元,但中國沒有自己的電影工業體係,特效技術還是拿到美國、韓國去製作,這是很可悲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