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站
《東北偏北》原本應該可以嚐鮮試映的,卻在特殊原因下突然撤檔改期延遲了兩三個月,雖然比正式上映要提早,但是還是有點人走茶涼的不盡興。
因為不想被劇透所以一直隻是關注豆瓣的評分,但從接近8分一直跌至6.8也是讓我有點存疑,但畢竟是部上了東京電影節的作品,應該不會太差。也的確如此,看完正片後我能理解試映觀眾打分逐步變低的原因,但是在此也必須正名下這部片可看之處還是不少的,相比大部分國產作品而言。
1、關於故事背景
關於故事出處,豆瓣友鄰也在最熱門的那篇影評裏有很具體的講述,甚至如果有細看的話,其案件故事的精彩程度不亞於電影。不過在現場映後交流會中,導演倒是有點不想過多討論這個曆史事件的意思,沒記錯的話導演原話大概是“那個案件是那個案件,這個故事是這個故事”。
大概還是想觀眾把焦點放在電影本身吧,畢竟導演還是通過電影在這個案件中融入了一些個人風格,從而讓一個本來比較聳人聽聞的故事混入了一些詼諧色調以及黑色幽默。不可否認故事的一些地方的確很有《殺人回憶》的格調影子,但是因此就判定了電影就是模仿我覺得是不是也有點不太公平。
縱觀電影史近百年來大大小小的電影題材以及套路都基本被拍透,你很難寄望日後的電影每一部都能保持完全創新獨立性,難免會有這裏和那裏的相似熟悉感,而我們作為觀眾其實可以更加關注電影在此之外有什麼驚喜。
2、關於片名
關於片名——《東北偏北》。其實這個問題導演說基本每場試映會都有觀眾問道:“這片子跟希區柯克的經典作《西北偏北》有什麼關係,是致敬還是噱頭?”導演現場的解釋也顯得有點無奈與無力。
他承認片名的確有受《西北偏北》片名的啟發,但故事顯然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故事,且最開始電影不打算叫這個名,片子開機時本來打算叫《捉鬼記》,但廣電局過審時要求不能出現“鬼”這些字樣,於是提議導演給鬼子打上雙引號,導演拒絕了。
後來這電影在拍攝時一直處於有劇本沒片名的狀態,直到導演迷茫了好一陣,終於有一晚心血來潮決定將拍攝地也就是東北上甘嶺這個在東北北部的地方作為片名,同時也取巧希區柯克的經典作,多少能更加吸引些觀眾吧,我倒覺著無可厚非。
3、關於結局
電影的結局采取了一個比較調皮的玩法,在凶手逃到鐵路另一邊的田地後先黑屏,然後下一幕就是連場記拿著場記牌的片段都不刪就接著開始,然後找到凶手。
為了弘揚主旋律,凶手最後必須抓到,不能讓這案件成為個壞人沒抓到的懸案,其實這也是本片跟《殺人回憶》的區別,不能論兩者誰更有深度,但個人覺得耐人尋味的結局總是會更意猶未盡一些,因此結尾必須加拍一個凶手被抓住的版本結局,因此就有了黑屏後特地準備的結尾。
但是其實從場記拿著場記牌的這個動作開始,我就是理解為電影正片在此之前已結束,這之後你可以理解為另一個結局,也可以理解為花絮,但是導演所表達的,在場記牌出現前已經表達完了——要過審嘛,那我特地給你補拍一個,但是電影在哪裏已經結束了,場記牌仿佛就是個暗示的標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