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 Tablet 2
新品初評
作者:王欣
最近有幾件事情讓我感慨頗多:其一,某位朋友出售使用了兩年的64GB版本MacBook Air,自己要價僅2399元;其二,同事以1600元的價格賣出了使用僅一周的Core i3版本HP Pavilion G4;其三,我自己將使用了半年的64GB版本iPhone 4S以3000元的價格轉給了朋友,他覺得占了便宜而要請我吃飯;最後,在與就職於某廠商產品部的朋友聊天時,他抱怨現在的日子不好過,“現在風頭都在手機和平板部門,人家是暴利外加有量,我們是微利賣起來還費勁,你要是老板會看重哪個,明擺著的事情”——這就是目前移動計算領域的現狀。
麵對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所謂移動互聯市場,傳統廠商在短時間內顯得有些不知所措,英特爾耗巨資營造的超極本概念輕鬆被ARM陣營不斷推出的手機和平板新品打的銷聲匿跡;微軟為了提供觸摸體驗匆忙推出的Windows 8頗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Windows Phone 8在易用性方麵更是差評不斷;比起這兩家上遊品牌,沒有手機或平板業務的PC廠商日子則更不好過。對這一局麵我個人的看法是,麵對新產品新概念,甚至是新領域,大船掉頭總需要時間,這一過程必然不會是迅速完成的,但隻要掌握了核心技術,改變了自己的思想,那麼一旦完成了掉頭任務,大船的前進速度可想而知,並且過熱的東西遲早會冷下來,而一直在堅持的東西卻很難改變。
好了,我們花費了一些文字在鋪墊背景上,該輪到本文的主人公出場了—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英特爾“改造”了其ATOM平台,結合Windows 8和PC製造商聯手推出了一係列平板電腦設備。就目前的情況看,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PC品牌都在近一段時間內上市了此類新品,而我們將要介紹的Think Tablet 2則是這些產品中的佼佼者。
在對Tablet 2的讚美之詞出現之前,我還想再強調一下,那就是對此類產品的看法:ATOM+Windows 8的設備可提供完整的PC功能,這一點與微軟自家的Surface RT有著本質區別,你不僅可以使用Windows UI下的程序享受觸摸體驗,更可以按照傳統方式在Desktop UI下完成輕量生產力的任務,還可以運行早已熟悉的各類安裝程序,對硬件的支持在理論上也沒什麼問題。但是,以上的優勢並不意味著這類設備就可以取代傳統的PC,ATOM處理器的能力想必我們的讀者不會陌生,這從英特爾對其處理器家族的描述上也可見一斑,如果這樣表達還不夠清楚的話,那麼我們不妨更加直白一些——有誰會用上網本和筆記本做直接比較麼?這在幾年前可是英特爾十分避諱的話題,那麼時過境遷到現在,無非是上網本變成了可轉換形態的平板電腦,筆記本衍生出成超極本——穿了馬甲,讀者朋友們還認識它們吧。正因為如此,一方麵英特爾也極力避免用這類產品與自家基於Core處理器的產品直接比較,另一方麵我們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就像文章標題寫的那樣,這類產品是英特爾和微軟在短跑競賽中為了不至於落後“潮流”的權宜之計,並非最完美的移動計算設備,但Think Tablet 2則是這種“無奈”中“最美”的產品。
Think Tablet 2堅持了Think產品一貫的品質,在工藝水平上毋庸置疑:整個產品的重量僅有565克,厚度與一次性打火機相差無幾,如此輕薄的產品把握起來卻會給人以十分紮實的感覺;即便是遮擋MicroSD和SIM卡那僅有2厘米長的擋板,與機身之間的縫隙都相當均勻;來自Wacom的手寫筆可“隱藏”在機身左側,用它來完成會議記錄或親筆簽名易如反掌;隨機配備的藍牙鍵盤沿襲了Think產品在鍵盤使用感受上一直以來出色的體驗,其鍵程和反饋都無可挑剔。值得一提的是,Think家族基因之一的“小紅點”如今也有了新形態,采用光學技術的TrackPoint使用起來更加靈敏,隻不過對Think的老相好們來說需要一點點時間來適應,與傳統的TrackPoint不同的是,它隻需要輕輕觸摸即可賣力工作,而不需要再像以往那樣稍微用力了。
我們一貫的要求是盡量避免在文章中浪費文字描述產品的配置,畢竟這是硬指標,可通過表格體現,在下麵的測試表中讀者朋友們可以看到相關信息。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特別選擇了Microsoft Surface RT、Think Tablet 2和Acer ICONIA W700進行了小範圍的橫向對比測試,由於采用傳統測試腳本無法保證跨平台的可比性,因此我們啟用了對平板設備的全新測試方法,雖然表格中體現的僅僅是這些測試中的一部分,但它們已經有足夠的代表性來說明三種設備之間的差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