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係統和標準彙編語言的計算機441BⅢ型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5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DJSⅡ”型操作係統編製完成。
1967年。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誕生。
1969年。北京大學承接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150機。
1970年。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係統和標準彙編語言的計算機441BⅢ型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2年。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3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4年。DJS130、DJS131、DJS132、DJS135、DJS140、DJS152、DJS153等13個機型先後研製成功。
1976年。DJS183、DJS184、DJS185、DJS186、DJS1804機研製成功。
1976年。配備紙帶操作係統和彙編語言等係統軟件的183機研製成功。
1977年。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機研製成功。
1978年。中國第一個通用程序設計語言XCY在200係列機上運行成功。
1979年。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50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HDS9,王選用中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1年。中國研製成功的260機平均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00萬次。
1983年。“銀河Ⅰ號”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1987年。第一台國產286微機——長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國產386微機——長城386推出,中國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
1990年。中國首台高智能計算機——EST/IS4269智能工作站誕生,長城486計算機問世。
1993年。中國第一台10億次巨型銀河計算機Ⅱ型通過鑒定。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機通過鑒定,其峰值可達每秒25億次。
1997年。銀河Ⅲ並行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
1999年。銀河四代巨型機研製成功。
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Ⅰ”,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具備研製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國家。
2003年。12月15日,10萬億次曙光4000A落戶上海超算中心。
計算機作為一種通用的信息處理工具,具有極高的處理速度、很強的存儲能力、精確的計算和邏輯判斷能力,其主要特點如下。
(1)高速運算能力。
計算機具有神奇的運算速度,這是以往其他一些計算工具無法做到的。當今計算機係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複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例如,衛星軌道的計算、大型水壩的工程計算、24小時天氣預報的計算等。過去人工計算需要幾年、幾十年解決的問題,現在用計算機隻需幾天甚至幾分鍾就可完成。
(2)計算精確度高,具有可靠的判斷能力。
科學技術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製的導彈之所以能準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一般計算機可以有十幾位甚至幾十位(二進製)有效數字,計算精度可由千分之幾到百萬分之幾,是任何計算工具望塵莫及的。此外,可靠的判斷能力也有助於實現計算機工作的自動化,以保證計算機控製的判斷可靠、反應迅速、控製靈敏。
(3)具有記憶和邏輯判斷能力。
隨著計算機存儲容量的不斷增大,可存儲記憶的信息越來越多。它不僅可以存儲所需的原始數據信息、中間結果和最後結果,還可以存儲指揮計算機工作的程序。計算機不僅可以對各種信息(如語言、文字、圖形、圖像、音樂等)通過編碼技術進行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甚至可以進行推理和證明。
(4)具有自動控製能力。
計算機內部操作是根據人們事先編好的程序自動控製進行的。用戶根據解題需要,事先設計運行步驟與程序,計算機十分嚴格地按程序規定的步驟操作,整個過程不需要人工幹預。計算機中可以存儲大量的程序和數據。存儲程序是計算機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這是計算機能自動處理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