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信息安全1(1 / 2)

信息安全指的是保護計算機係統中的資源免受毀壞、替換、盜竊或丟失等。而信息安全又包括了物理安全和邏輯安全兩個方麵。物理安全指的是保護計算機係統設備及與計算機相關的其他設備免受毀壞或丟失;邏輯安全則指的是保護計算機信息係統中處理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總的來說計算機病毒就是具有破壞作用的程序或一組計算機指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係統安全保護條例》中定義。“計算機病毒是指編製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複製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計算機病毒侵入係統後,不但會影響係統正常運行,還會破壞數據。計算機病毒不僅在係統內部擴散,還會通過其他媒體傳染給另外的計算機。

一般說來,計算機病毒可以傳染以下三種媒體。磁性媒體、計算機網絡、光學介質。

計算機病毒的傳染過程大致經過三個步驟。入駐內存、等待條件、實施傳染。

計算機病毒雖然也是一種計算機程序,但它與一般的程序相比,也有它自己的一些特點。

(1)破壞性。

絕大多數病毒都具有這個最主要的特點,病毒的製作人一般將病毒作為破壞他人計算機或計算機中存放的重要的數據和文件的一種工具或手段,在如今的網絡時代則通過病毒阻塞網絡,導致網絡服務中斷甚至整個網絡係統癱瘓。

(2)傳染性。

計算機病毒一般都具有自我複製功能,並能將自身不斷複製到其他文件內,達到不斷擴散的目的,尤其在現在的網絡時代,更是通過Internet中網頁的瀏覽和電子郵件的收發而迅速傳播。

(3)隱蔽性。

計算機病毒一般都不易察覺,它們將自身附加在其他可執行的程序體內,或者隱藏在磁盤中較隱蔽處,有些病毒還會將自己改名為係統文件名,不通過專門的殺毒軟件一般很難發現它們。

(4)可觸發性。

大多數病毒在發作之前一般都潛伏在機器內並不斷繁殖自身,當病毒的觸發條件滿足時病毒就開始其破壞行為。不同的病毒其觸發的機製也不同,例如“黑色星期五”病毒就是在每到13號星期五這一天發作。

計算機病毒分為。

(1)傳統單機病毒。

根據病毒寄生方式的不同,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①導型病毒。寄生在磁盤的引導區或硬盤的主引導扇區。

②文件型病毒。寄生在可執行文件內的計算機病毒。

③宏病毒。一般指寄生在文檔上的宏代碼。

④混合型病毒。同時具有引導型和文件型病毒的寄生方式。

(2)現代網絡病毒。

根據網絡病毒破壞機製的不同,分為兩類。

①蠕蟲病毒。蠕蟲病毒以計算機為載體,以網絡為攻擊對象,利用網絡的通信功能將自身不斷地從一個結點發送到另一個結點,並且能夠自動地啟動病毒程序消耗本機資源,浪費網絡帶寬,造成係統癱瘓。

②木馬病毒。一般通過電子郵件、即時通信工具和惡意網頁等方式感染用戶的計算機,多數都是利用了操作係統中存在的漏洞。

破壞性大的幾種病毒有CIH病毒、蠕蟲病毒、特洛伊木馬病毒、時間炸彈病毒、電子郵件炸彈病毒等。

隨著Internet的廣泛應用,病毒在網絡中的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破壞性也越來越強,所以必須有必要的病毒防治方法和技術手段,做到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