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艾茲拉·龐德、艾米·洛威爾與李白的詩歌情緣(1 / 3)

一、前言

李白是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他出生於盛唐時期(701年),二十歲時隻身出蜀。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是,遊曆十年,未能如他所願。直到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才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最初,李白因才華橫溢,受唐玄宗賞識,後因得罪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的飄蕩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因卷入帝位之爭,被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他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漫遊中度過,遊曆了大半個中國,留下大量詩篇,僅傳世的就有900多篇。

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是美國著名詩人、文學家,1885年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海萊市。艾米·洛威爾(Amy Lowell)是美國著名詩人,出生於19世紀70年代。二人均為20世紀初美國詩歌意象派(Imagists)的代表和領軍人物。無論從年代還是從地理,二人跟李白均相距甚遠,而且,二人又不懂中文。可是,在20世紀初,艾茲拉·龐德和艾米·洛威爾卻跟李白的詩歌結下了深厚的情緣。

二、艾茲拉·龐德與李白詩歌結緣始末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英國詩壇占統治地位的是所謂的“高雅派”,他們主要模仿英國傳統詩歌,詩歌中普遍帶著含混的抒情、陳腐的說教、抽象的感慨。這種所謂的維多利亞詩風當時在美國遭到很多詩人特別是青年一代詩人的強烈反感和反對。他們強調詩人應當使用鮮明的意象,來表現詩意。一場新詩歌運動正在醞釀之中。但是,當時,直到新詩運動開始時,美國詩還是未能脫離英國附庸的地位。對世紀初的美國詩來說,英國詩是異國的,卻並非外來的,是它不得不接受但又努力想擺脫的“傳統”。而要真正擺脫英國詩歌傳統的束縛,還得從其他國家或文化汲取養分。中國和日本的古典詩歌,與法國象征主義詩歌並列,構成美國新詩運動所受的主要外來影響。

意象派(Imagists)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一個詩歌流派。該流派是20世紀初以美國詩人艾茲拉·龐德、艾米·洛威爾和英國詩人托馬斯·休姆、理查德·奧爾丁頓為代表的一部分作家、評論家在法國象征主義和東方特別是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豐富性、含蓄性、形象性影響下,興起反對抽象說教,反對陳舊題材與表現形式的詩歌運動。其宗旨是要求詩人以鮮明、準確、含蓄和高度凝練的意象生動及形象地展現事物,並將詩人瞬息間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詩行中,反對發表議論及感歎。它的曆史雖然比較短,不足十年,但它在英美詩歌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英美現代詩歌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1909年,艾茲拉·龐德前往倫敦,與當時在文壇上頗為活躍的托馬斯·休姆(T.E.Hulme)等人結識。龐德早期從事意象主義(Imagism)的寫作便是受這些人的影響。1912年,《詩刊》(Poetry)雜誌上發表了由龐德起草的“意象派宣言”,規定了詩歌創作的三個基本原則,即:(1)直接處理無論主觀或客觀的“事物”;(2)絕對不用任何無益於表達的詞;(3)節奏要用連續的音樂性語言,而不受節拍的束縛。意象派先是向日本古典詩歌學習,但是,當帶有強烈“意”“象”特征的中國古典詩歌(包括李白的詩歌)通過日本傳入西方時,一些詩人如饑似渴地閱讀、翻譯中國古典詩歌,並模仿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手法,在英美文學界一度形成“中國熱”。他們中的著名代表之一便是艾茲拉·龐德。

西方對李白的譯介始於18世紀。1761年托馬斯·珀爾西(Thomas Percy)整理編譯的中國小說的第一個英譯本《好逑傳》出版,1774年該書再版。此書的原譯者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位商人,名叫詹姆斯·威爾金森(James Wilkinson),曾長期住在廣東。在他的《好逑傳》譯本手稿的空白頁上,他記下了五位他所知道的中國傑出詩人,第一位就是李白。1735年,法國著名學者杜哈德(J.B.Du Halde)出版的《中華帝國全誌》該書述及中國詩歌時說:“在唐代,詩人李太白和杜子美不讓於阿那克裏翁和賀拉斯。”法國漢學家聖-德尼則首先開創了對斷代詩歌——唐詩的研究。1862年,他的譯著《唐詩》出版,全書共選唐代三十五位詩人九十七首詩,以李白冠全書之首,選詩也最多,計二十四首。稍後於聖-德尼,在英國,翟爾思(Herbert A.Giles)出版有《中國文學選珍》(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和《中國文學史》(Chinese Literature)。前者分上下兩冊,上冊選文,下冊選詩,共選有二百三十餘首詩,其中李白仍居其首,選二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