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濟很奇怪李長青為何突然提到了張時穹。
“在一本很久以前讀的縣誌中提到過!”
李長青敷衍了一句,張仲濟的法與張仲魁完全相反,看來張孟池為了明自己是正統,非但在沒有張仲濟麵前實話,反而美化了自己,醜化了張孟泉。
在幾人閑聊間,明月已經攀上了枝頭。
李長青回到自己屋子,繼續在心中默讀著書
等到太陽快要升起的時候,李長青在銅鼓包打坐默運《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吸收第一縷東來的紫氣,即使一晚沒睡依舊精神抖擻。
雲中湖漸漸也來了些看出日的人,本來為自己來的夠早的,沒想到更有早來人。
山中的日出,李長青已經看過很多次了,可無論怎麼看都看不夠。
際柔和的晨白不斷升騰、擴大,上部漸漸泛出了淡淡的紅色,使剛才還很灰暗的雲霧變成了白色。
隨著那紅色越來越深、範圍越來越大,把整個東方都變成濃濃的紅色,像是一雙巨手拉開了邊上的帷幕,比紅色的雲霧更火紅、更光亮、更鮮豔的太陽露出了一條邊弧,並緩緩上升。
四周的雲霧似乎忍受不了那光茫的照射而淡化、隱退,而太陽則以更勃發的生機迅速上升,並很快掙脫雲霧的纏繞、夜色的擠壓而躍出地平線。圓弧的底部好似拖著一根係在地平線上的粗大紅線,隨著“火球”不斷上升,那根紅線也越來越細直至扯斷,使太陽終於露出了她圓圓的、紅紅的臉盤,光芒映紅了地江河、映紅了山峰樹木、映紅了雲中湖以及在雲中湖上看日出的人們。
香客遊人們都在靜靜地欣賞著雲中湖日出的美景,耳旁突然傳來一陣郎朗的讀書聲。
有眼尖的人尋著聲音立馬就找到了站在銅鼓包上讀書的李長青,心中大為惱怒,“這人是誰啊,真沒素質,一個人打擾了這麼多人,看日出!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漸漸地雲中湖所有來看日出的人都沉浸在李長青的讀書聲中,領悟著讀書聲中的‘道’。
推行道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從實際出發,不同的人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方法,使道既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又能夠適應每個人的需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隻要做到忠恕自我批評,也就不會偏離道的方向。在行事的過程中,要“言顧行,行顧言”,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走極端。
讀書有如滾滾雷音傳播開來,不僅雲中湖的香客遊人,就連在牧真觀中的人、莽莽山林中的魚蟲飛鳥走獸都靜靜地聆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