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多結交比自己優秀的人
美國有一位名叫阿瑟·華卡的農家少年,在雜誌上讀了某些大實業家的故事,但他很想知道得更詳細些,並希望能學到他們成功的寶貴經驗。
有一天,他來到紐約,早上7點就到了威廉·亞斯達的事務所。
在第二間房子裏,華卡立刻認出了麵前那體格結實、長著一對濃眉的人是誰。高個子的亞斯達開始覺得這少年有點討厭,然而一聽少年問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樣才能賺到一百萬美元?”他的表情便柔和起來,倆人竟談了一個多小時。隨後,亞斯達還告訴華卡該去訪問的其他實業界的名人。
華卡照著亞斯達的指示,遍訪了一流的商人、總編輯及銀行家。在賺錢這方麵,他所得到的忠告並不見得對他有所幫助,但是能得到成功者的指導,使他對自己信心十足。他開始仿效這些成功人士成功的做法。
又過了兩年,僅僅20歲的華卡便成為他學徒的那家工廠的所有者。24歲時,他成了一家農業機械廠的總經理,不到5年,他就如願以償地擁有百萬美元的財富了。這個來自鄉村窮苦的少年,終於成為銀行董事會的一員。
華卡在活躍於金融界的67年中,實踐著他年輕時來紐約學到的基本信條:多與比自己優秀的人結交。
由此可見,成功者也能改變一個普通人的命運。
懷特是美國印第安納州小鄉鎮上的鐵道電信事務所的新雇員。16歲時他便決心要獨樹一幟。27歲他當了管理所所長。後來,他先是成為西部合同電信公司總裁,接著成為俄亥俄州鐵路局局長。
當他的兒子上學讀書時,他給兒子的忠告是:“在學校要和一流人物結交,因為有能力的人不管做什麼都會成功……”
也許你會覺得這句話太庸俗。但請別誤會,把有能力的人作為自己的榜樣並不可恥。朋友與書籍一樣,好的朋友不僅是良伴,也是我們的老師。
薩加烈也說過同樣的話:“如果要求我說一些對青年有益的話,那麼,我就要求你時常與比你優秀的人一起行動。就學問而言或就人生而言,這是最有益的。學習正當地尊敬他人,這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不少人總是樂於與比自己差的人交際。這的確可以得到很多自我安慰。因為,在與友人交際時,能產生優越感。可是,從不如自己的人當中,顯然是學不到什麼的,而結交比自己優秀的朋友,能促使我們更加成熟。
我們可以從不如我們的朋友那裏得到慰藉,但也必須獲得優秀的朋友給我們的激勵,以助長勇氣。
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偶然得來的。我們或者和他們住得很近,因而相識;或者是以未曾預料的方式和他們相識了。結交朋友雖出於偶然,但朋友對於個人進步的影響卻很大。交朋友宜經過鄭重地考慮之後再決定。
總之,想要有番作為的人就必須結交比自己成功比自己優秀的朋友,進而不斷地激勵著我們自己力爭上遊。
要和人相識,並不像通常所想象的那麼困難,就是結交成功者也很容易。要盡量多和比自己優秀比自己成功的人交往,因為從他們身上你才能夠學到最寶貴的東西。
44
交友要有長遠眼光
善於放長線、釣大魚的人,看到大魚上鉤之後,總是不急於收線揚竿,把魚甩到岸上。因為這樣做,到頭來不僅可能抓不到魚,還可能把釣竿折斷。交友也是一樣,如追得太緊,功利性太強,很容易使對方排斥你,進而一口回絕你的請求,即使幫忙也隻是利益的交換,不會把你當成朋友。所以,你隻有耐心等待,放長線,才能釣到大魚。
某中小企業的董事長長期承包那些大電器公司的工程,對這些公司的重要人物常施以小恩小惠,這位董事長的交際方式與一般企業家的交際方式的不同之處是:他不僅看重公司重要人物,對年輕的職員也殷勤款待。但是誰都知道,這位董事長並非無的放矢。
事前,他總是想方設法將電器公司中各員工的學曆、人際關係、工作能力和業績,作一次全麵的調查和了解,認為這個人將來會大有作為,以後會成為該公司的要員時,不管他有多年輕,都盡心交往。這位董事長這樣做的目的是為日後獲得更多的利益做準備。
因為這位董事長明白,10個欠他人情債的人當中,會有9個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他現在做的“虧本”生意,日後會利滾利地收回。
因此,當他所看中的某位年輕職員晉升為科長時,他會立即跑去慶祝,贈送禮物。同時還邀請他到高級餐館用餐。年輕的科長很少去過這類場所,因此對他的這種盛情款待自然倍加感動,心想:我從前從未給過這位董事長任何好處,並且現在也沒有掌握重大交易決策權,這位董事長真是位大好人!無形之中,這位年輕科長自然產生了感恩圖報的意識。
正在受寵若驚之際,這位董事長卻說:“我們企業公司能有今日,完全是靠貴公司的抬舉,因此,我向你這位優秀的職員表示謝意,也是應該的。”這樣說的用意,是不想讓這位職員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這樣,當有朝一日這些職員晉升至處長、經理等要職時,自然還記著這位董事長的恩惠。因此在生意競爭十分激烈的時期,許多承包商倒閉的倒閉,破產的破產,而這位董事長的公司卻仍舊生意興隆,其根源就在於他平常在人際關係上投資得多的結果。
縱觀這位董事長的“放長線”策略,確有他聰明的一麵。這也揭示出我們交友要有長遠眼光,盡量少做臨時抱佛腳的事情,而要注意有目標的長期感情投資。同時,要想放長線釣大魚,你必須慧眼識英雄,才不至於將心血枉費在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庸才身上,日後收不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