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拜讀了貴報的大作《對自己有信心》一文,頓覺生命中多了份活力。你們也許不相信,後來我從在夜市擺攤賣蛋糕開始做起,雖然每天的收入是如此微薄,但是從這份工作中,我卻感受到一份踏實的人生喜悅。我熱愛工作,並不斷“創新”工作,下個月我即將開張一家蛋糕店,希望能與你們分享這份因自信而“樂於工作”的進步成績單……”
現今社會,人人都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就,都會麵臨挑戰與競爭,但若想要爬上事業高峰,創造成功機會,卻實非易事。
為自己打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開創美好的藍圖,實現自我價值是人人所追求的目標,但並非人人都可以實現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的原因,不外乎大家拿不起也放不下,有很好的想法,但是卻沒有足夠的行動力。遇到挫折困難時,無法給自己強有力的信念。
麵對人生各種問題時,一般人可能會產生以下4種態度:第一種就是逃避,能逃多遠就逃多遠;第二種態度就是抱怨,不斷的抱怨環境、他人的因素;第三種態度則是自責,責怪自己,千錯萬錯都是自己的錯,似乎父母把他生下來就是一種錯;而第四種則是坦然的承擔,承擔責任是我們每個人在麵對問題時最好的應對態度,但卻很少有人能表現出來。
我們要隨時認清自己的工作目標,調整步伐,澄清個人與團體中的價值觀,有一句西方諺語說得非常好:“並非偉人在做事,而是做事讓人變得偉大。”
王先生曾每天看到所有的工作夥伴個個都是兢兢業業、絲毫不敢懈怠地工作,心中感到相當欣慰。他們都不是偉人,但在他們的身上看到的卻是一種負責的態度,每個人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分內的工作完成,並且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將很多的大型活動展現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讓人覺得相當偉大。
而他認識20餘年的楊先生,不管上班或是假日,不管時間多晚,總看到他緊湊的工作安排:各類主題的演講、上電台、寫書、經營企業,甚至願將個人寶貴的時間與智慧貢獻給非營利的事業。
因此他欽佩楊先生將時間規劃落實得如此完善,運用有限的時光與精力於有意義與實質的事務。他能維持身心愉悅並自信麵對忙碌的壓力,也仍然關懷四周的人與物。在麵對他的夥伴時,就像是大哥般的風趣,熱情地對待與教導他們。同時,他發現楊先生對生活周圍發生的人物事件常抱高度的敏感,用心去觀察,與他們互動交談,從而悟出人最真最善的一麵,激發自己的覺察能力與向上向善的潛能。
許多人賺了一輩子的錢也不知足,覺得一點兒也不快樂。確實如此,賺錢本身不是一種錯誤,但要賺錢賺到幾時呢?要賺多少,才算是夠?這些都沒有個定論。但是我們可以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在追逐金錢的過程中,我的生活品質有沒有提升?我的精神生活有沒有得到滿足?是不是能幫助更多人?如果是賺了全世界,而賠上了更重要的東西如自己的健康、家人的感情……對我又有什麼益處呢?一個均衡的全方位的工作價值應是在快樂的做事過程中,滿足個人的成就感與求知欲,同時留些時間與空間給自己的健康、持續學習、家人相處與社會回饋等。
有些人賺了很多錢,卻沒有感受到富有的快樂。他們覺得自己的工作是一件累人的差事,每次做這件事都會心情沉重,甚至損害了自己的健康。這種人其實並沒有獲得成功,真正成功的人是那些熱愛自己的工作,並且可以從工作中獲得樂趣的人。
89
從不幸中挖掘幸運
海倫·凱勒是位世人皆知的盲人作家,她是如何站在信念的天平上的呢?換句話說,當她生理上麵臨不幸的時候,她是如何從精神上收獲幸運的呢?
海倫剛出生時本是個正常的嬰孩,能看、能聽,也會啞啞學語。可是,一場疾病使她變成既盲又聾的殘疾人——那時她才19個月大。
生理的劇變令小海倫性情大變,稍不順心,她便會亂敲亂打,野蠻地用雙手抓食物塞入嘴裏,如果有人試圖去糾正她,她就會在地上打滾亂嚷亂叫,簡直是個十惡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絕望之餘,隻好將她送至波士頓的一所盲人學校,特別聘請一位老師照顧她。
所幸的是,小海倫在黑暗的悲劇中,遇到了一位偉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一位有著不幸經曆的女性。她10歲時,和弟弟兩人一起被送進麻省孤兒院,在孤兒院的悲慘生活中長大。由於房間緊缺,幼小的姐弟倆隻好住進放置屍體的太平間。在衛生條件極差又貧困的環境中,幼小的弟弟6個月後就夭折了。她也在14歲時得了眼疾,幾乎失明。後來,她被送到帕金斯盲人學校學習凸字和指語法,便做了海倫的家庭教師。
從此,沙莉文女士與這個蒙受多重痛苦的小姑娘的鬥爭就開始了!洗臉、梳頭、用刀叉吃飯都必須一邊和她格鬥一邊教她。固執的海倫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全力反抗著嚴格的教育。然而最終,沙莉文女士究竟如何用一個月的時間與生活在完全黑暗、絕對沉默世界裏的海倫溝通的呢?
關於這件事,在海倫·凱勒所著的《我的一生》一書中,有感人肺腑的描寫:“一位年輕的複明者,沒有多少‘教學經驗’,將無比的愛心與驚人的信心,灌注入一位全聾全啞的小女孩身上。”沙莉文先通過潛意識的溝通,靠著身體的接觸,為她和小海倫的心靈搭起了一座橋。接著,自信與自愛在小海倫的心裏產生,使她從痛苦的孤獨地獄中走了出來,通過自我奮發,將潛意識那無限能量發揮,走向光明。
就是如此:兩人手攜手,心連心,用愛心和信心作為“藥方”,經過一段痛苦的掙紮,喚醒了海倫那沉睡的意識力量。一個既聾又啞且盲的少女,初次領悟到語言的喜悅時,那種令人感動的情景,實在難用筆述。海倫曾寫道:“在我初次領悟到語言存在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興奮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希望天亮,我想再沒其他人,可以感覺到我當時的喜悅吧”。
還是那個又聾又啞的海倫,憑著觸覺——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學會了與外界溝通。在她10歲多一點時,名字就已經傳遍全美,成為殘疾人士的模範——一位真正的由弱彎強的成功者。
1893年5月8日是海倫最開心的一天,這也是電話發明者貝爾博士值得紀念的一天。貝爾博士這位成功者在這一天成立了他那著名的國際聾人教育基金會,而為會址奠基的正是13歲的小海倫。
若說小海倫沒有自卑感,那是不確切的,也是不公平的。幸運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樹起了顛撲不滅的信心,完成了對自卑的超越。
海倫成名後,並未因此而自滿,她繼續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年,這個20歲的學習了指語法、凸字及發聲,並通過這些手段獲得超過常人的知識的姑娘,進入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習。她說出的第一句話是:“我已經不是啞巴了!”她發覺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興奮異常,不斷地重複說:“我已經不是啞巴了!”4年後,海倫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受到大學教育的盲聾啞人,以優異的成績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