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與救贖的靈魂
文藝評論
作者:張玉岩
摘 要:美國女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的小說《我帶你去那兒》講述了一個女大學生從肉體到精神的探索之路。個體在成長期間因心理受挫而形成的創傷,這種創傷在個體的整個成長曆程中以一種隱蔽而有力的方式對個體產生影響。主人公由於愛的缺失,對愛展開追尋,最終頓悟,靈魂得到了救贖。
關鍵詞:創傷;救贖;愛;頓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5-93-02
一.引言:
她是個奇才。許多人,特別是作家,麵對她猶如麵對新的挑戰,因為她創作了如此之多的作品。她的每一部書都因其高水準而令同行驚歎不已。美國作家兼編輯丹尼爾·哈爾波恩如是說,她就是喬伊斯·卡羅爾·歐茨。
歐茨多產而又多才多藝,兼具學者和作家身份,關注社會現實和底層人物,吸納眾多文學大師和思想流派的影響,經過不斷探索和創造,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風格。她能熟練自如地運用多種手法,處理多種題材,做到高產高質、市場暢銷並具豐富的文學內涵和氣韻,有“出色女文人”及“女福克納”之稱。歐茨曾獲美國全國圖書獎、歐亨利短篇小說連續成就獎、拉默德筆會終身文學成就獎、英聯邦傑出文學貢獻獎和其他多種文學獎,兩度進入為數極少的諾貝爾文學獎的最後提名。
二.作品簡介
歐茨的小說《我帶你去那兒》是一部女性體驗和心理探索小說。作者用第一人稱內心獨白的手法寫一個女大學生從肉體到精神的探索之路。書中的女孩似乎沒有姓名,她出生不久母親就死了,從此她生活在缺乏愛的家庭環境裏。上大學後,為了尋找姐妹情她加入了女生聯誼會,結果被開除;她愛上了一個哲學係研究生,又陷入了一種無望而病態的戀情,最終心碎地離開了這個男人 。最後她又去看望原以為已經過世的垂危的父親,在這個過程中她找回了過往生活的片斷,獲得重生。
三.愛的匱乏
精神分析學說認為,個體在成長期間因心理受挫而形成的創傷,會形成一種頑固性的心理症結,而這種心理症結並不能隨著傷害事件的完結而消失,相反,會一直隱伏在個體的潛意識深處,並在個體的整個成長曆程中以一種隱蔽而有力的方式影響,製約著成長個體的行為意誌。
在《我帶你去那兒》中主人公生活在無愛或者少愛的環境中,她缺乏家庭的溫暖和人與人之間的關懷,甚至連一些最基本的愛都享受不到,這樣嚴酷的生存環境往往會給在成長中的女性一種創傷性的影響,並以一種情結的形式暗潛在她們的內心深處。
從阿尼利亞出生開始,也許就是一切無愛的開始。她的母親因為她的出生去世了,全家人把這個問題都歸咎在她的身上。自小失去了母愛,阿尼利亞沒有像正常的孩子一樣體驗到母愛是什麼樣子的,她的內心一定極度渴望得到母親的關懷。母親的溫柔,母親的愛撫,甚至母親的責備,她都從來沒有得到過。母愛的缺失就像大地缺少必要的養分一樣,這使得阿尼利亞對愛是極度渴求的,她希望得到更多的肯定,然而,事實卻是相反的。心中對愛的渴望與現實生活中愛的匱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阿尼利亞內心深處形成了一種不可磨滅的創傷性記憶。
阿尼利亞是四十一歲的母親生下她後死於癌症,她就被全家人認為是害死母親的罪魁禍首。因此,祖母、父親和三個哥哥都對她另眼相看。她似乎連確切的名字都沒有。雖然她的母親給她起過洗禮名字,但沒有人用她的名字稱呼她。甚至她的父親都稱呼她為“你”,“他似乎忘了我的名字,從不叫我的名字,叫‘你’就夠了。我也隻能指望他叫一聲‘你’。”父親“從不吻我”,當他吸煙時,“要是我壯著膽子眯起眼睛或是咳嗽幾聲或是輕輕地擺擺手來驅散煙霧,父親會立刻直截了當地說:‘你不喜歡煙味兒,最好到別處去’” 。父親外出打工,往家裏打電話時,哥哥們挨個兒和父親通話,“我”排在亨德裏克後麵焦急地等待,想和父親說上兩句。但每次我還沒拿起聽筒,父親就說“硬幣用完了”,“被接線員掛斷了”。
父親更是因為母親的亡故而失魂落魄,對阿尼利亞一直很疏遠,而且常年外出不在家。可憐的小女孩被迫與祖父母生活,然而,祖父母對她也很嚴厲,總是“帶著不滿和責備的口吻”和她說話。大人們對她的生活態度一直困擾著她,使她認為自己是家庭的負擔和累贅,是個多餘的人。
這些都在阿尼利亞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使得她極度渴望對愛的尋找。
四.愛的追尋
1.姐妹情
由於性格內向,主人公隻得從書本裏尋找慰藉,她成功獲得一筆獎學金進入錫拉丘茲大學。由於從小缺少家庭的溫暖,家裏也隻有三個哥哥,沒有姐妹,來到大學以後阿尼利亞很想盡快融入到這個姐妹之間的大家庭——姐妹會。她渴望的是一份純潔,互助,共勉的友誼和姐妹感情。然而,事情並非如此。姐妹會的成員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她們根本不理會功課作業,畢業後她們的目標就是嫁給一個有錢人。阿尼利亞是不同的,她能夠被允許進入姐妹會是大家希望她幫她們寫學期論文。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人和環境之間有一種平衡穩定性,就是作為人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為了生存,他必須對環境做出同化,順應的調節,以達到某種平衡,這樣,生命的形態才能維持。阿尼利亞在這種環境中,不想被孤立,隻有盡量融入進去成為其中的一員。由於自小家庭中愛的缺失,她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懷,對愛的追尋,從沒停止過。姐妹之情在家庭中更是從沒體會過,她渴望那種家庭的溫暖,親人的關懷,於是就自己做出調節,去適應這個新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