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這就是曆史(1 / 2)

徐懷玉確實已經以大齊使者的身份來到了許昌,受到了忠武軍節度使周岌的隆重接待,周岌擺下了豪華的盛宴,來接待徐懷玉這個大齊的使者。徐懷玉象征性的問了周岌一些忠武軍的情況,周岌也一一做了回答,雙方一直保持著很友好的關係,最起碼表麵上是這樣。

最後徐懷玉問起了周岌為何不殺唐廷派在忠武軍的監軍楊複光,周岌哈哈笑道:“一個老閹狗而已,殺與不殺又有什麼區別呢?”

徐懷玉沒有反駁,他心裏自有主意。

徐懷玉當然也知道,既然周岌有心腳踏兩隻船,他就一定會留著楊複光這個太監,以便到時候大齊一旦失勢的話,他也好利用楊複光再次歸附大唐,並對現在效忠的大齊倒戈相向。這就是朱溫為何要派徐懷玉來刺殺楊複光的原因,隻要楊複光死了,周岌也就失去了重新投靠大唐的機會,就會死心塌地的效忠大齊政權。

周岌當然也不是傻子,這大齊連著派了幾個使者來,都想殺了楊複光,可周岌都沒有同意,畢竟這裏是忠武軍,是他周岌的地盤,即便是他投靠了大齊政權,可他依然不允許別人在自己的地盤上指手畫腳。包括以前在效忠大唐的時候,大唐的監軍楊複光照樣也不敢對他周岌指手畫腳,這就是他周岌的性格。

唐末時期的節度使,已經偏向於比較獨立的政權,即便是天子有時候也那他們沒有辦法。所以周岌雖然投靠了大齊,他不想殺楊複光,大齊的使者也不敢過分的逼他。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的前車之鑒就是證明。

王重榮投靠大齊之後,大齊的使者三番五次到河中征集糧草,後來甚至到河中借兵,王重榮一怒之下又倒向了大唐,對大齊政權來了個倒戈一擊。這件事情剛剛過去不久,大齊的使者當然心知肚明,他們也不想把周岌給逼急了。

可徐懷玉這個使者並不是黃巢派來的,他是朱溫的部下,是帶著秘密任務來的。

徐懷玉在許昌城中住下,第一件事就是打聽到了楊複光的住所,並了解了楊複光府中的防衛情況,令徐懷玉欣慰的是這個大唐的監軍並沒有受到什麼嚴格的保護,這一點也在情理之中。

徐懷玉在到達許昌的第二天晚上,就穿了一身夜行衣秘密潛入了楊複光的府中。時值深夜,楊複光還沒有睡,兩個貼身的小太監也一直陪在楊複光的身邊。楊複光卻是已經很老了,白麵無須的臉上刀刻般的皺紋仿佛也在述說著歲月的滄桑。

其中一個小太監道:“楊公公,這忠武軍乃是非之地,不宜久留,黃巢的使者三番五次催促周岌殺公公,公公難道不知?”

楊複光苦笑道:“知道又如何?就算是周岌也不會讓我離開許昌,更何況現在有黃巢的人在城中監視,他周岌除非想跟黃巢翻臉,否者根本不敢私自放我出城。”

小太監道:“那我們就在這裏等死不成?若是周岌被黃巢的使者逼迫不過,我等豈不是死無葬身之地?”

楊複光笑道:“周岌是不會殺我的,他要真是想殺我,也不用等到現在了。”

就在這時忽然聽見“咯吱吱”一聲大響,房門被撞破,一身黑衣的徐懷玉手握長劍飛快的衝向了楊複光,身在半空的徐懷玉手腕一抖,陡起了數朵劍花,讓人無法猜透他到底要攻向什麼部位。

這一劍虛實結合,而又淩厲無匹,如深夜星空中劃過的一顆亮麗的流星。

楊複光身邊的兩個小太監見忽然闖進來一個刺客,下意識的就抱起了腦袋躲在了角落中,一動都不敢動。

楊複光也沒有動,仿佛被徐懷玉驚人的劍法給嚇呆了,可當徐懷玉的劍攻到楊複光麵前三尺之地的時候,楊複光大袖一揮,徐懷玉隻感到一陣猶如實質般的罡風撲麵而來,自己鋒利的長劍刺到了楊複光柔軟的衣袖,竟然沒有刺穿,劍鋒被一股柔和的力量包裹著滑向了一邊兒。隻在楊複光的袖子上留下了一道淡淡的劃痕。

“袖裏乾坤!”

徐懷玉心中大驚,知道這楊複光功力深厚,單憑自己一人根本無法勝出,他想起了自己來許昌前朱溫叮囑的話,一擊不中急忙後退,從破裂的門洞之中又退了出去。

可楊複光哪裏容得他輕易逃脫,蒼老枯瘦的身影如影隨形一般緊跟著他追了出來,長袖揮舞卷向徐懷玉的長劍。徐懷玉一邊後退長劍接連挽了幾個劍花,這才堪堪化解了楊複光的袖裏乾坤。

楊複光也心中驚駭,這黑衣人內力不濟自己,劍法雖然精妙,卻也並無特別厲害之處,可這黑衣人應變之迅捷卻是出乎了楊複光預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