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預料之外(1 / 2)

張浚也跟著附和,道:“梁王與崔相說的有理,臣也讚成,臣家中沒有多少田產,不過臣也可以答應每年交一千貫錢入國庫,為國分憂是我們的職責,我們做臣子的責無旁貸。”

張浚也不是傻子,他們每年的俸祿雖然不是很多,但數千兩銀子還是有的,家中的開銷和應酬雖然很多,也未必能夠花銷的了那麼多錢,更何況家裏的田產也確實不少,每年的收入一萬貫那是往少了說的,崔胤家的田產每年的收入幾乎有五萬貫,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其實讓他每年拿出一萬貫他都不會反對,他主動說拿出兩千貫,不過是為了走個形式而已,更可以在朱溫麵前表示一下忠心,何樂而不為?他張浚當然也不會甘居人後,是以也出言附和。

既然兩位宰相都答應了下來,其他的官員就更加不敢妄加議論了,畢竟朱溫這人惹不起,兩位宰相也惹不起,既然他們三個人全部同意,這些文武百官也不敢說什麼了。他們想想也是,不就是千八百貫錢嗎?何必因為這點兒小錢兒來得罪朱溫這個煞星呢?到時候別惹怒了他直接被抄家了就得得不償失了。

當即一眾文武全部紛紛附和,他們也都不是不知好歹的人,更何況不就是出點錢嗎?更何況他們別的沒有,就是有錢,更何況出這點兒錢也不是很多,幾千貫而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朱溫道:“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就這麼定下來了,其實這種事情並沒有你們想想的那麼嚴重,人與人都是平等的,士大夫是人,平民百姓也是人,士大夫和鄉紳們有錢,讓他們繳納一些賦稅對他們並沒有多大的影響,而平民百姓本身就吃不飽穿不暖,再讓他們交賦稅豈不是把他們往絕路上推?”

朱溫掃視了大家一眼,見所有人都沒有意見,最起碼表麵上沒有意見,朱溫也沒有指望這些所謂的文武官員能夠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為,當即接著道:“真正的施政方針要讓眾生平等,逐漸消除貧富差距,讓所有人都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如此則民心思定,天下才能太平。你們不要看各地流寇四起,那是因為他們沒有飯吃,這才會導致他們不得不揭竿而起,鋌而走險。可你們看看為什麼宣武軍沒有流寇?因為這些年宣武軍的百姓都有飯吃,其實百姓們的要求並不高,隻要讓他們吃飽飯,他們就會很滿足了。”

朱溫豁然轉身,麵向唐昭宗李曄,朗聲道:“臣鬥膽,為民請命,望陛下能夠順從民意,救百姓與水火。”

李曄心中暗歎一聲,心道:你們都已經定下來了,這才來問我的意見,我說與不說還有什麼意義?

雖然心裏這麼想,可表麵上李曄還是做出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道:“梁王體恤百姓,實乃百姓之福,我若不準的話,豈不讓天下百姓罵我做昏君嗎?明日即讓舍人院出告,免除各郡州農戶的各項賦稅……”

各文武百官山呼萬歲,就算是退了朝。

李曄在心裏暗自腹誹,在心裏把朱溫的十八代祖宗都罵了一個遍,心道:“你這個朱溫真不是東西,錢不是你的,你當然不心疼,百姓們不用交稅,如何充盈國庫?國庫了裏沒有錢,我如何治理天下?你這是拿我們李家的錢來收買人心啊!”

其實不光是李曄在心裏腹誹,那些文武大臣們一個個答應了繳納數千貫甚至上萬貫的錢財之後,現在想想也還是覺得有些肉痛,畢竟沒有人會嫌自己家裏錢多,可為了自己的地位能夠穩固,他們還是不得不忍痛答應把錢交出去,還不能很寒酸。

於此同時,這個消息迅速的傳了出去,還沒等舍人院出告,就幾乎已經傳遍了整個洛陽,全城震動,這些升鬥小民們一個個歡欣鼓舞,燒香拜佛以慶祝這有史以來最大的好消息。

在這些百姓們看來,交稅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忽然讓他們不用交稅了,反倒讓他們感到很是意外,以前的大唐老是以各種名目增加稅收,這才導致各地流寇四起,如今免除了賦稅,百姓們沒有了沉重的負擔,不高興才是怪事。

雖然這件事情已經傳了很多天,但一直沒有確定下來,如今真的定了下來,這些百姓還不高興的燒香拜佛?他們高興之餘,當然不會忘了為他們帶來這巨大好處的梁王爺朱溫,甚至有好些人家都在家裏供奉了朱溫的長生牌位,祈求能夠讓這位體恤百姓的王爺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