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播學研究應善用定量方法(1 / 1)

傳播學研究應善用定量方法

刊首快語

作者:陳致中

我是從管理學院畢業後轉到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的。進入新聞傳播學科後,最不適應的地方在於:這個學科整體而言,對於定量方法的運用太少,也太不規範。在管理學院,定量方法以及統計模型的運用已經形成趨勢,一些著名的學者甚至對其研究生說:“沒有數據、沒有模型,根本就不要找我談研究!”但在新聞傳播學界,許多人根本不清楚、不熟悉定量研究方法,還有人質疑:“定量方法有什麼用?”

近年來,雖然國內新聞傳播學研究對於實證方法的運用有逐漸重視的趨勢,但整體而言,與歐美先進國家依然差距甚遠,也比不上國內其它較為成熟的學科如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在此方麵的應用。我的一個同事曾做過對比,從2001年到2010年,美國頂尖傳播學期刊中,定量實證研究的文章比例超過一半,而在中國的頂尖傳播學期刊中,這個比例還不到20%。

為什麼要提倡實證研究方法,特別是定量研究方法?因為所謂研究,就是一種係統性地收集、分析和解釋信息,從中找出意義和趨勢的過程。也就是說,研究離不開對數據和信息的分析、鑽研。當然,自然科學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人文學也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但對於新聞傳播學這樣的社會科學而言,問卷調查、實驗法、內容分析法這樣的實證研究方法,才是獲得實際數據最踏實、有效的方式。

為什麼國內新聞傳播學界普遍較不重視定量研究方法?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過於強調研究的“時效性”。傳播現象不斷變化,新聞事件層出不窮,件件都有價值、都值得研究,於是很多人為了趕“時效”,把研究論文當作新聞稿來寫,收集一些二手信息、一些名人的觀點,加上自己老三段式的論述,文章就出來了。然而來得快去得也快,幾個月、幾年後,誰還會記得以前那些議題和文章?

二是學術刊物對研究方法不重視。國外的頂尖學術期刊,動輒一篇文章三五十頁,作者有充分的空間來闡述整個研究過程;同時編輯對作者的觀點、文獻綜述、研究方法、數據來源,乃至於模型的契合度和解釋能力都會逐字推敲,保證研究的結論和發現是有意義的、經得起考驗的。相反,國內的學術刊物一篇文章多的隻有三四頁。在這麼狹窄的“舞台”上,作者縱有滿腹經綸,又如何施展?

三是許多教師不懂、不願運用定量方法。記得我在管理學院時,一位從美國名校回國的教授感歎道:“中國的管理學院研究生很懂得用統計模型,卻不善於從數據中發掘意義。”而我到了新聞與傳播學院後,發現問題更大:別說從數據中找出意義和趨勢,許多學生連基本的統計軟件都不願碰、不願嚐試,對數據分析避之唯恐不及。而這顯然跟我們的教育方式有關,許多教師自己都不懂或者沒用過統計工具,更遑論教導學生這些方法了。

誠然,定量研究並不是萬能的,要把問題概念化、操作化,必然要做出取舍,必然隻能每次研究問題的一小部分,而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解決所有問題。但這是個必經的過程,沒有一點一滴的實證積累,就不可能建構出大理論、大框架;沒有實證數據和統計模型的支持,新聞傳播學就永遠不可能和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平等對話。新聞傳播學是個年輕的學科,在中國更是如此;想要彌補它和其它學科間的差距,就必須從方法上開始。唯有把研究方法的深度和規範性基礎夯實,新聞傳播學才能真正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