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是我國明代偉大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徐霞客所著,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閃光的瑰寶。它的手稿在當時就被人們爭相傳閱、抄錄。在我國古代,作為單一的著作,沒有第二部書涉及到如此廣闊的科學領域,包括了如此豐富的科學內容,因此,這部書具有多方麵的科學價值。徐霞客和這部書也被譽為“千古奇人,千古奇書”,“世間真文字,大文字”。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南直隸江陰(今江蘇省江陰市)人。他生活在我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出於對祖國山河強烈的熱愛,他毅然放棄仕途,寄情山水,遊遍全國名山大川、海隅邊陲。足跡遍及明代的兩京十三布政司,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十九個省市自治區,可能還到過今四川省。
徐霞客最大的貢獻在地學方麵。《徐霞客遊記》是地理百科全書,包括地貌、岩溶、江河、水文、地熱、氣象、物產、政區、交通、地名等方麵。其記錄翔實可靠,準確具體,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說:“他的遊記讀來並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部二十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徐霞客總結了我國古代地學研究的成果,不僅記載的深度和廣度超過前人,而且做了一些科學的解釋。他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學技術傳入前我國的地學水平,具有裏程碑的性質,開辟了地理學上係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徐霞客遊記》也是一部實錄性質的曆史著作,是後人認識明末社會情況的最直接的信史。它所反映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麵,主要有農業、手工業、商業、民族、政治、統治階級生活、人民生活、農民起義、宗教、文物等方麵。
《徐霞客遊記》還是文學名著。它重視寫實,力求準確、生動地再現祖國山河,讓多姿的山光水色直接和讀者見麵。它是用文學筆調寫作科學著作的典範,即既忠實於科學真實,又有藝術加工。其藝術特點,可以概括為真、細、活、熱四個字。它無文人雅士的矯揉造作,無虛擬之詞,無雕飾之痕,具有樸素的語言,清新流暢的文筆,以真切、質樸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諸多遊記中,大量的隻能算小品,而《徐霞客遊記》堪稱長篇巨製,其所記時日之多,篇幅之浩大,內容之宏富,皆為古今第一。為了容納眾多性質各異的內容,適應巨大的篇幅,《徐霞客遊記》在體例上分為四種情況,即日記正文,這是遊記的主幹;文中偶有說明,用小字夾注;還有一些綜述性質的專條,補充交代當地的風土、物產、人物、曆史,或綜括山、水、地形,或作為某一段遊程的提要,附在各天日記之後,個別的穿插在正文當中,可說是遊記正文的發展和補充;有些地區形成較獨立的專文,如《永昌誌略》、《麗江紀略》、《法王緣起》等,集中反映某一地區的曆史或現狀,是對該地區綜合研究的成果,也可說是注說和專條的擴大,與遊記正文聯係起來,更便於閱讀。前者按遊程發展,采用日記體裁,用時間把眾多的景物和事件貫串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是縱的線索。後三者雖然範圍不同,規模各異,但都對重要問題展開,進行橫的典型解剖。縱橫交織,詳略互補,構成了獨特的“徐霞客遊記體”,豐富和發展了宋代以來的日記體遊記,在遊記寫法中獨樹一幟。
《徐霞客遊記》在徐霞客生前未及整理成定本,其病中曾將《遊記》托付給季夢良(字會明)整理。逝世後,先由王忠紉手校,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由季夢良初次編定。從徐霞客逝世到正式付梓,中間經曆了一百三十五年,可考的抄本有二三十種,散佚或未見書目的當比此數多得多。早期抄本的特點是各人“多以己意”大量刪削,以致“文殘簡錯,句亂字訛”,不少版本愈來愈失真。
著名曆史學家朱惠榮先生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徐霞客遊記》研究工作,本書是其《徐霞客遊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可以說,本書是方便現代讀者閱讀這部巨著的較好的白文普及本。
中華書局編輯部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