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我們曾經講過,1932年,人們發現了中子。由於中子不帶電,一些科學家就用中子來轟擊■U(鈾)的原子核,結果在1938年,發現當鈾原子核被中子擊中後,會分裂成兩個質量差不多的原子核,同時放出兩三個中子。1946年,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和何澤慧,還發現鈾原子核被中子打碎的時候,有一小部分鈾原子核會分裂成三個原子核。這種原子核反應,就叫原子核的裂變反應。
裂變反應有兩個特點:一是放出很大的能量。一個鈾原子核裂變,可以放出200兆電子伏的能量,而一個電子伏等於一個電子在1伏特電場中加速所得到的能量。二是鈾原子核裂變的時候,會放出兩三個中子。如果把一定量的鈾堆放在一起,放出來的兩三個中子又去轟擊其他的鈾原子核,就會引起更多的鈾原子核發生裂變,產生更多的中子。這樣裂變反應就會連續不斷地進行下去,規模越來越大,人們稱它為“鏈式反應”。1942年,人類第一次實現了鏈式反應。這個反應是在叫做“原子核反應堆”的裝置裏進行的。利用原子核反應堆放出的熱量進行發電,就是原子能發電,也叫核電。
核電有優越性。它用的燃料是鈾,1000克鈾235的原子核全部裂變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2700噸標準煤燃燒時放出的熱量。用核電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煤碳、石油,而且還可以大大減少運輸量。另外,核電也是一種幹淨的能源,它沒有什麼汙染。
自從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座核電站以來,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建起核電站,發展很快,很廣泛,已經建成和正在建造的核電站有600多座。我國大陸現在有兩座核電站,一座在浙江海鹽縣的秦山,叫秦山核電站,這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30萬千瓦壓水堆型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是我和其他同誌盡力促成的。還有一座是廣東深圳的大亞灣核電站。這個核電站的設備是由法國成套引進的,規模是2×90萬千瓦。
從發現裂變起,我一直關心著核能的和平利用,使核能造福於人類。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建成時,我就寫文章進行宣傳。這是很多科學家經曆了半個世紀以上的鑽研才獲得的成果,我們應該珍惜這些成果,豐富這些成果。原子能用於和平建設,必定有著光輝的前途。1955年7月,我到蘇聯參加一個會議,順便參觀了原子能發電站。回來以後,我就寫文章詳細地介紹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的情況。1956年,我參加製訂了我國科技發展12年規劃中的和平利用原子能的規劃。
1970年2月,上海市副市長到北京,向中央彙報了上海因為缺電,很多工廠開工不足的情況。周恩來總理非常關心這個問題,當時就明確指出:“從長遠看,要解決上海和華東用電問題,要靠核電。”他還說:“二機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搞原子能發電。”1974年3月31日,周恩來總理抱病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批準上海市和二機部聯合提出的建設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的方案。這項工程命名為“728工程”,因為是在1970年2月8日,周恩來總理第一次提出搞核電。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工程遲遲沒能夠開展。
1978年,我調到二機部任副部長。9月的一天,部裏幾位專家和我談,他們都認為我國應該發展核電,但是由於缺乏長遠規劃和部門之間的意見分歧,工作不好開展。我聽了立即提議向中央領導同誌寫信反映。這樣,利用國慶節放假,我們幾個人就聚集在二機部大樓值班室起草信稿。
這封信送給哪位中央領導呢?我想起了小平同誌。我清楚地記得,在決定研製原子彈的方案時,當時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對我們說:“大膽地幹嘛,成功了是你們的,失敗了是我們書記處的。”這番話使我受到很大的鼓舞。信寫好了,我們5個人都鄭重地在信尾簽上自己的名字。10月2日,這封信發出去了。
鄧小平同誌看到信後很重視,很快將信批轉給有關部門,要求認真聽取專家們的意見。1980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2號文件,明確提出,核電建設不要分散地搞,應集中精力,全麵規劃,分工協作。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作,應由二機部統一歸口管理。這說明我們幾個人寫的信還是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