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非常裝備(1 / 2)

基於這幾年來大都是辛報國與李德林打交道,所以今後如何與桂係共存、相互協同、北伐等後繼的軍事合作等都是他的事。

結交了日後的八桂大佬李德林這個朋友、鋪平了道路,領軍等的事務便由辛報國與李德林之間去進行,暢鵬有自己要幹的事。

德裔警衛營由於調走了300多名猶太人,餘下的800人按行軍隊形,分成一前一後兩個部分以隊列行進著,中間是後勤馬隊;JY特工處早已身作便裝分散到各處;CF特戰支隊和特戰旅則是按作戰小隊為小組分別行進,分布在隊伍的前後左右。

各部相互之間,以西海灣電訊研發組研製生產的U波、V波短波電台和無線對講機保持實時聯係。

行軍中,幾坨馬背上的中轉電台,能讓對講係統達到50公裏,但由於山體的阻隔,通話距離大大的縮短到5-20公裏不等。

不過,特種部隊裏的通訊分隊,不時輪換式的在各個路徑山頭架設中轉台,保證著部隊的通訊通暢。

暢鵬看著這支幾乎由自己親手建立和訓練出來的部隊,心裏得意之極!

如果自己僅僅是這支部隊的指揮官那該多好啊!那豈不玩轉民國、震驚世界。但他們的運轉需要強大的後勤支持,所以必須要完善西海灣的各項基礎建設和達到一定的標準,他們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戰力。

夕陽落下前,部隊到達預定的宿營點,前出部隊已設立警戒線,後續部隊一到達便落實警戒壕溝、掩體、崗哨、臨時指揮部等的規範布置,完成後才開始搭建帳篷、做飯。

這是西海灣軍事綱要的嚴格規定,除了特種作戰和特殊任務外,所有排以上的外出執勤單位必須遵守。

守備軍的食宿和彈藥配備已標準化,各部配置有師級後勤部、團級後勤處、營級輜重、連級補充、排級留存的後勤保障製度。

單兵裝備有單人雙人帳篷、睡袋、雨具、背包、工具等的行軍物資及3個基數的彈藥和武器;野戰軍糧有罐頭、壓縮餅幹、肉幹等。

由於這次行動,不在敵占區或交戰區等危險地域,後勤便降低了彈藥和物資的攜帶量,多餘的運力補充了一定數量的食物,即活禽家畜大米等食物食品,營地一到便殺雞烹羊宰牛,好不熱鬧。

有著外圍的警備,士兵們放下不輕的標準裝備,取下頭盔、脫下防彈衣、集中槍支彈藥,有前去夥房幫忙的,有三五成群吹牛打屁、下河遊泳嬉鬧的。

暢鵬和辛報國、張文忠幾人坐在小河邊,擺開茶具喝起功夫茶來。

他看著麵前的這支軍隊,心裏滿意之極,得意的神情現於言表,以他們跨年代的武器配備和戰鬥力,不計重無力,即使碰上小日本一個聯隊都可以完勝、給予其殲滅式的打擊。

西海灣最早期的武器研發組長張祥生,如今已經是位於煌城的《西海灣第一兵工廠》廠長,這間生產德係槍械彈藥的兵工廠內,有一個特殊的車間,由一個警衛連守衛著,沒有配發特種證件的人根本進不去。

這裏便是特區特種武器研製中心,張祥生任廠長的同時兼任研製中心主任,為便於各類零件的製造,研製中心便設置在這個各種材料、機床、設備齊全的兵工廠內。

研製中心根據儲存器內的資料,幾乎將資料內存有的武器複製了個遍:

衝鋒槍:美國湯普森、蘇聯波波莎、英國斯登、德國MP40;

班用機槍:德國MG13、美製M1918、捷克ZB-26;

自動步槍:AK-47、AK74小口徑突擊步槍、StG-44暴風雨突擊步槍;

半自動步槍:美國M1式加蘭德、德國沃爾特43、蘇聯SKS、法國MAS49;

通用機槍:美國M60、比利時FNMAG、西德MG3、蘇聯PK;

狙擊步槍則使用加裝瞄準鏡的蘇聯SKS半自動步槍。

這些樣槍生產出來保留一批樣品後,暢鵬讓張祥生作小批量生產,對這些槍械的彈藥口徑做了統一的規定:通用機槍和狙擊步槍使用7.62毫米重槍彈;9毫米的手槍與衝鋒槍通用彈;步槍、班用機槍、突擊步槍全部使用6.5毫米子彈的改進型尖頭子彈,但彈殼卻比三八式大0.1毫米。

這就好比蘇聯的82毫米迫擊炮比西方製式81毫米大了1毫米的口徑,緊急情況下可以使用繳獲戰場上的81毫米炮彈來湊數,雖性能上會有折扣,作為應急是可行的;而西方軍隊的迫擊炮卻無法使用82毫米炮彈,因為放不進去。

如此,我方在緊急狀況下能使用小日本的子彈,它們卻用不了我們的子彈,進入槍膛會卡殼的。

再就是通用型的步槍子彈,小日本早期的6.5MM彈是個圓頭子彈,威力雖不小、飛得遠,一打一個對穿的小洞,不擊中要害對人體傷害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