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格殺戰略家(1 / 3)

有人認為,此次東征軍作戰失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於負責此地區作戰的第二縱隊需要支援南路,導致進攻兵力減弱。二是“因惠州作戰勝利,輕敵冒進”。

蔣誌清曾對總指揮部的人員講:我軍惠州一役,足使陳逆喪膽,現在我攻擊各路,均呈破竹之勢,掃平東江全境,當在指日之間。而在進軍途中,第三師曾偵察到叛軍在塘湖一帶構築工事,蔣誌清卻誤認為這是叛軍在掩護退卻。

三是對地圖未加核實。如蔣誌清布置的左右兩翼,地圖所標隻距離10裏,實際有40餘裏,故無法及時趕來支援。

蔣誌清自己在總結時認為,此次失敗有兩大教訓:一、兵力須集中,應以萬人以上作一路;二、注意敵軍敗退時其最後抵抗線。

但包括陳根都不知道,敵軍怎麼會退得如此的蹊蹺。而後,蔣誌清從戰報和戰後總結中找到了答案:

東征部隊中沒有哪一支部隊有在羊高圩附近阻擊敵軍的報告,東征部隊中也沒有哪一支小型部隊擁有那般集中而強大的火力!

蔣誌清隱隱約約知道是誰最終救了自己,因為西海灣方麵發來電報裏的觀摩警衛連到達博羅後即始終沒有再出現。

直到蔣誌清派出接應的軍官回來報告,他在博羅接到人後,便在城裏被少數下船的幾個軍官灌醉。醒來後,快船已離開,除了那幾名參與他接風宴的軍官,他沒看見、也不便上船查看有多少人到來。

而陳根就更不清楚了,他隻是一個小排長,哪有看戰報分析的機會,雖然他也知道有一支部隊救了他和老蔣,但戰後沒有聽到那一支部隊因此受獎。

連總指揮都不說出這個疑點和謎團,又怎能輪到他說什麼。反正救了總指揮這個功勞有他的份。

東征依然在進行中,一艘懸掛革命軍的平底快船沿著東江往羊城進發,穿著國民革命軍軍裝的武有貴與毒水母支隊的一個中隊正在返回的航行中。

武有貴的心裏即明白又不解地矛盾著:“司令怎麼知道勢如破竹的東征軍會吃敗仗,總指揮蔣誌清幾乎被擒,連自己指揮的毒水母一個中隊怎麼時候出手,在哪個地點等待出手和阻擊都布置得清清楚楚?自己唯一幹的隻是按司令的要求‘神不知鬼不覺’地完成任務、全身而退。”

但每當疑惑時,武有貴一想到自從5年前營長指派自己到鄒圩跟隨司令起,就沒有一樣事情是自己能想得明白的和敢於想象的,便釋然了!

一支具有準現代意識的準特種部隊,在利用準高科技通訊設備的前提下,避開並不密集的戰鬥兩方,在交戰雙方都混亂的前提下,最關鍵是他們知道任務目標的具體位置,用超越敵軍太多的自動武器,打一個連一個彈夾都沒有用完的阻擊戰。

如果不是他們已經具有一種這個時代的軍人完全不具備的現代戰爭意識和嚴格的命令意識,武有貴都不敢保證自己是否會帶著這一個中隊,去將敵人的首領抓來,而提前結束這一場司令口中最討厭的內戰。特戰大綱中便有‘斬首行動’預案及方針。

武有貴坐在船頭沉思著,領命出發之前,司令對自己和旅長在內的親信們說道:

“我總是順口就叫出‘特戰隊’或是現在將你們稱為‘特種部隊’,但你們離我知道的真正的特種部隊還差得遠,即便是我,對特種部隊這個特別的稱號亦是一絲半解,也許是我把你們想象為我心中的特種部隊,卻令你們有了一種高高在上、不同於其他部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