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智取威虎山(1 / 2)

東北大地上,一個龐大的車隊在奔馳著,其由200台民生牌載貨汽車、6輛法國雷諾坦克和4台履帶裝甲牽引車組成。

車輛尚拖掛著仿日本38式75毫米野炮60門、仿日本41式75毫米山炮60門、仿日大正11年式75毫米陣地高射炮60門、仿製日38式105毫米野戰加農炮20門。

從地圖上劃出他們的行進軌跡,其目的地相當明確,算得上由西至東、橫穿大半個東北。

沈陽至通遼,通遼經科爾沁插長嶺、過德惠,達舒蘭、進龍鳳山,最後抵達牡丹江三道關。

整個行程1400多公裏,全機械化的車隊耗時8天完成。

連抵達修整的宋洪的子彈蟻中隊與兵工廠工人等的1200多人都不知道,其所身處的三道關,翻過一個山頭,便是後世大名鼎鼎的“威虎山”。可他們攜帶著的地圖裏,已經有了那一處的坐標。

威虎山原為無名高地,是黑龍江省張廣才嶺伸向牡丹江邊餘脈的峻峰,海拔757米,總麵積40萬平方米,距牡丹江市區的三道關鄉僅一山之隔。

位於大石溝森林的威虎山,遂係當年‘偵察英雄楊子榮’隻身入匪穴、活捉三代慣匪坐山雕的所在。

三道關山脈位於安紡山脈之末,山勢起伏較大,坡度一般在15°至20°之間,個別達到30°以上。其源於喜馬拉雅運動的地質活躍帶,曾多次發生玄武岩噴發。

境內裸露的侵入岩,分布於牡丹江市以北至樺林一帶,岩性主要為似斑狀花崗閃長岩及花崗岩。

明洪武年間,三道關作為長城外向裏、設置的關口三道而得名。

第一道、第二道關為正關,居峪穀之間。兩側山崖陡峭,巨石嵯岈,石砌長城由上而下,似倒掛於高峰之上,十分險峻。

第三道關則是用塊石於溝穀之中橫砌的一道障牆,作攔截用。其堅硬的花崗岩便是三道雄關難破的因素之一。

此地地勢險要,難怪當年解放軍剿匪,亦需要楊子榮“穿林海、跨雪原,打虎上山、獵虎擒雕”做偵查的開路先鋒,而不以解放軍擅長的硬功奏效。

不言而喻,某人在利用他的曆史與地理知識,為東北大地打下一顆大釘子。

再而最重要的一點,此地距離綏芬河也就160公裏。綏芬河過到國境對岸的波格拉尼奇內僅16公裏,於1900年建成通車的中東鐵路橋,距蘇聯遠東最大的港口城市海參崴210公裏。

為何要來到此處,要具體幹什麼,暫時還沒人知曉詳情。而車隊一路上的平安無事,在於東北軍的散亂與日本人急於侵占東北的各大城市,沒人有心思注意和知曉一支武力龐大的過境車隊。

路途中的數次與總部聯係的車隊最高長官、宋洪中隊長,已大致明曉自己的任務。當務之急,在日本人控製整個東北之前,一夥人必須要安頓下來。

“以人為本、紮根山林”,總部的指導意見相對明確。

車隊於下午時分抵達三道關二道河一個背風的山坳裏,宋洪首先集中副中隊長文樹勇與方強、李琳和周魁等小隊長們碰頭一會,而後幾人便按布置分頭去行事。

宋洪遂將兵工廠工人領頭的大個子、名叫傅向全的請到一邊去,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