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 進軍綏遠(1 / 2)

1930年5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傅宜生被任為晉軍第3集團軍第10軍軍長,負責指揮津浦線北段戰事。

中原大戰以蔣的勝利宣告結束,張漢卿得以接管華北,共節製晉綏軍。年底,傅宜生率部移防綏遠。

因反蔣失敗,第10軍縮編並改稱第35軍,轄第72師、第73師。上將軍長傅益生於1931年8月代理綏遠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傅宜生與宋元哲等50餘名北方將領聯名通電,“呼籲全國各方團結一致,同舟共濟,群策群力,共同奮鬥”。

1933年1月3日,日軍侵占山海關,揭開長城抗戰的序幕。傅宜生以綏遠省主席名義發表《告全省民眾書》,號召全省同胞“奮起救國禦侮”。奉命率部由綏遠出師東進,開赴抗倭前線。

2月上旬,傅部在張家口編組為第7軍團,傅宜生任總指揮,35軍的番號暫改為59軍。

1935年4月,傅益生敘任陸軍二級上將。6月27日獲頒二等寶鼎勳章。

1936年,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板垣征四郎公然竄到歸綏,活動傅宜生主持華北親日政權。麵對日軍在綏遠的侵略、誘降活動和德王分裂祖國、叛國投敵的行徑,傅宜生怒不可遏。

傅認為到了“不得已時”,11月8日召開軍官會議,進行軍事部署。會上,傅對大家說:

“日寇占我察北,又犯我綏東、綏遠,是我全軍將士的恥辱。愛國軍人守土有責,我們一定要打!”“嶽武穆38歲壯烈殉國,我已過了38歲,為抗倭死而無怨。”

11月15日清晨6時許,日本駐蒙古軍政府特務機關長田中隆吉指揮5000餘兵力,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三路向紅格爾圖發起猛攻。

傅宜生親臨集寧前線指揮,命令部隊星夜奔襲,出敵不意,抄襲敵後。日偽軍猝不及防,至18日上午7時許,全線潰退。紅格爾圖戰鬥以我全勝告捷,傅軍擊退敵人反撲後,乘勝收複了百靈廟以東另一戰略要點大廟。至此,綏遠抗戰勝利結束。

1937年抗倭戰爭全麵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任命閻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統領晉綏抗倭軍事全權。晉綏軍共編第6、第7兩個集團軍,傅宜生任第7集團軍總司令,奉命在雁門關布防。

日軍以雁門易守難攻,傾主力向平型關進攻,傅部奉命馳赴平型關接替第6集團軍。

占領東北以來,倭日關東軍在東北配備有大量戰鬥力強的甲種師團,其中甲種師團之第1師團、第8師團和第23師團於37年7月在熱河赤峰集結,與之配合的尚有關東軍的陸航部隊及戰車部隊。

“辛將軍,我部奉第二戰區司令長官之令移防雁門關,這塞外之地還請將軍多加照料。”傅宜生明顯放不下自己的地盤。

“傅將軍,非國戰我等且在西南地域逍遙自在,你塞外風光可好,可這刀子風割臉啊!”辛報國身上有著暢鵬的影子,對民國軍閥的習慣看不順眼,說話亦不客氣。

“既然國戰,你海灣軍怎麼地便不對戰於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