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列兵的帳篷裏,辛報國等人不可置信即將發生的一切,當蘇小明轉達列兵的‘建議’,讓華夏軍團暫停揮戈一擊的武力準備,轉向提供5萬人飽吃一頓便完事,華夏軍團主官們立即前來‘請教’,再不滿足於隻言片語了,否則這之後還怎麼打仗啊!
意料中亦意外的暢鵬,望著自己辛苦多年整出來的精兵悍將,清清嗓子,很是得意的說到:
“知己知彼百勝不怠,老夫亦快‘蠟炬成灰淚已幹’給壓榨完全了,往後怎麼走,你等可不能再如此了哦!這事不是我有意隱瞞大家,因為我也沒底,今天就為大家揭開謎底,給大家夥道出個來龍去脈吧!”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實力飛速增長,日本海軍和陸軍也因此成立。其中支持明治天皇掌權,成功戰勝德川幕府的長州藩和薩摩藩,因陸海軍的控製權而吵得不可開交,最終在明治天皇的協調下長州藩控製了日本海軍;薩摩藩就控製了日本海軍,兩個互相瞧不起的武士群體開始了幾十年的內鬥。
1936年,日本製定國策時,陸軍將蘇俄列為第一大敵,主張“北進”。在他們看來,“先應傾注所有兵力使蘇俄屈服”;戰勝蘇俄後,“再結集東亞與帝國之一切親善關係,進而達到把英、美勢力從東亞驅逐之目的”。在海軍的戰略中,則先要“南進”,驅逐英、美在東亞勢力,確立霸主地位後,再對付蘇俄。
以廣田弘毅為首的內閣,無力在陸、海軍戰略中做出選擇,隻能兼顧兩者。在最終確定的《帝國國防方針》中,美利堅與蘇俄被同時列為日本的首要敵人,實行“南北並進”戰略。
即便如此,陸、海軍還為美、蘇,或是蘇、美的排序問題,爭論不休。由於在戰爭之初,日本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規劃,以至在國際局勢變幻莫測時,窮於應付。
對於侵華戰爭,日軍也沒有統一的指導思想,隻能走一步看一步。甚至裕仁天皇決定建立大本營總參謀部,可是陸軍和海軍均不同意聯合指揮,最終陸軍馬鹿成立陸軍參謀本部,海軍馬鹿不願跟陸軍重名就成立了軍令本部。
在侵華問題上,日本陸軍與海軍意見更不一致。關東軍發動滿洲事變後,海軍持堅決地反對立場。直到1932年,上海發生日本僧侶被殺事件,駐在當地的日本海軍聲稱:“陸軍必須保衛我們在滿洲的權益。上海沒有陸軍,所以海軍在上海就必須負起同樣的任務。”
海軍一向嫉妒陸軍在滿洲的風光,表示:“陸戰隊並非昔日之陸戰隊,有兩千人,有野炮和裝甲車,沒問題。”言下之意就是,憑海軍的力量足以對付十九路軍,無需陸軍插手。但是當戰鬥真的發生時,海軍還是不得不求助於陸軍。
海軍認為,上海是它的警備區,要求多少陸軍增援,要由它說得算;在陸軍看來,海軍這是對陸軍統帥權的侵犯,要派多少兵力去上海,必須陸軍自己決定。此時海軍有求於人,隻好讓步,同意按陸軍要求,派遣第9師團到上海。
接下來,當戰局需要繼續增兵時,關於登陸的地點、時間,海軍又同陸軍發生了嚴重分歧。
七七事變爆發後,裕仁天皇分別向陸軍參謀總長和海軍軍令部總長詢問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