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不管是什麼地方,隻要爆發災情,那個地方就隻能等著朝廷去派發錢糧,甚至還有軍隊要趕過去治安。
但是攝政王趕過去之後,江南非但不需要軍隊過去維護安定,更不需要朝廷另外分派米糧錢財過去緩解災區人民的災情。
江南那一年的確是遭了災情,但是由於攝政王搶救及時,不僅保住了大部分的民居,還有百姓的性命安全,甚至還讓人維護了良田的收入。
雖然江南不少兩天才是搶救不及,被洪水給淹了,但是搶救回來的糧食還是能夠保證江南子民在那一年的吃喝,所以江南才沒有爆發明亂,而且據說攝政王更是搶先留下了種糧。
災情雖然是在江南,但是京城向來消息非常的迅速,也非常的全麵。
所以江南當時的災情,京城的人都是知道真相的,據說當初江南可是決了堤。
決堤意味著什麼?因為這汪洋大海意味著是讓無數意味著顆粒無收,意味著那個地方可能三到五年之內都緩不過精氣神兒來。
但是江南呢,江南那一年,可是每有要朝廷一點一滴的救濟糧,甚至在第二年就已經恢複了元氣,再一次向朝廷納糧。
並且江南等納涼在第二年的時候,仍然是整個天朝最多的地方,這點就由不得人不佩服了,這全部都是攝政王蘇景淵的功勞,細數天朝曆史上也有不少賑災的能手和搶手。
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像攝政王這樣,在當年就不需要朝廷另外增派救濟糧,而且第二年的時候,受災地區就已經恢複了生息。
最重要的是江南當地居然沒有爆發任何的暴亂,根本不需要軍隊去殘酷的鎮壓,其實所有人都知道,每一次災荒都是天逼民反,官逼民反,百姓都要餓死了。
少不得要拿起手裏的鋤頭木棍什麼的衝進縣衙裏麵,死也要做個飽死鬼,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所有人都是滿懷同情。
但是那又怎麼樣,朝廷的律法就是屢罰,無論怎麼樣,百姓反了就是反了,雖然這個時候軍隊去鎮壓,會流血,會死人,那樣的情況確實容易灼傷人眼,容易讓人心酸。
可是有什麼辦法為了不引發更大的暴亂,軍隊的鎮壓是少不了的,可是哦,這樣的情況換到攝政王蘇景淵這裏。
攝政王根本不用任何軍隊,他出現在江南時,江南百姓紛紛熱淚盈眶,感覺到自己得救了,這沒有什麼原因,隻是因為攝政王當年在江南呆了差不多有十年的時間。
據說攝政王的恩惠,福澤江南的每一戶人家,他是江南每一戶人家的恩人,所以他的威望是在江南是舉足輕重的。
所以當蘇景淵這個名字出現在江南的時候,江南人民瞬間都被安撫了,非常順從的聽從攝政王的安排。
果然,幾個有力的措施安排下去之後,江南的災情迅速得到了緩解,沒有叛亂,沒有流血,沒有犧牲,軍隊不需要對自己國家的老百姓動手。
由於攝政王蘇景淵是在大雨之中就趕到了江南,準確的說是災情還沒有被京城廣大民眾知曉的時候,攝政王就已經到達了江南。
在他有力的舉措之下,江南百姓據說沒有一個是被餓死的,當然也是有意外,畢竟那是天災。
江南如今仍然能夠散發著蓬勃的生機,這和攝政王蘇景淵離不開關係,讓蘇景淵離開江南的時候,江南的民眾不僅送上萬民傘。
更有人說要給攝政王建立廟堂,天天用香火來供奉攝政王,當即便嚴詞拒絕了,拒絕的理由,還頗有名士的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