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國
作者:丁雨晴譯
英國《金融時報》6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的製造業小城鎮正麵臨痛苦轉型 過去20年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這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其眾多的製造業小城鎮。在源源不斷的廉價外來務工人員助推下,這些地方已擁有數百家乃至數千家工廠。然而,隨著需求放緩、勞動成本上漲和產能過剩,這些小工廠正麵臨沉重壓力。
《金融時報》近期對位於中國各地的13個此類城鎮進行了調查。調查對象為48家中小型工廠——用工人數介於20人至2000人,年收入在2000萬元到4億元。55.6%的企業表示今年第一季度收入為零增長或負增長。
鑒於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艱難度日,這已迫使工廠主將徹底改變業務當做頭等要務。77.8%的受訪者表示,過去兩年已向新業務領域進發。有的工廠正向本行業的下遊或上遊轉移。28.9%正向核心業務以外的領域投資;另有4.4%已徹底摒棄老業務以專心發展新產業。還有一些正改變其銷售模式,或者投資自動化以提高生產率。
缺乏技巧、借款成本居高不下和知識產權保護乏善可陳等因素,正使此類轉變難以進行。40.5%的受訪者表示,知識產品保護不力是阻礙創新的首要因素,緊隨其後的是貸款難和缺乏熟練工人(均為35.7%)。該狀況使工廠主們進退維穀:不願投資研發,即便他們正意識到創新實乃生存關鍵。融資構成另外一項主要挑戰,90%以上的受訪者發現難以或很難借到錢。此外,《中國製造2025》規劃有意在各行業打造為數不多的國家大型龍頭企業,受訪工廠主正看到“不祥”兆頭:2/3認為未來幾年內其所在城鎮內的工廠數量和用工人數都將減少或持平。
現場調查和實地走訪凸顯的上述“逆風”暗示,這種轉型緩慢且痛苦。或許假以時日,好時光才能重回中國的工廠小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