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馬克思不是帶妻子來巴黎觀光的,他來的主要目的是在這裏盡快出版和發行《德法年鑒》這份作為“一種主張徹底改造社會”的刊物。
一天,這對年輕的夫婦走過市政廳的時候,碰巧遇上一陣暴風,突然大雨傾盆。燕妮和馬克思在頂風鬥雨中歡快地跑起來,後來他們在路易·菲力浦大橋旁、格勒河岸才停下來,屏息地站著,含笑地觀賞著風雨奇景。
他們安詳地在大雨中慢慢走過大街,並從波旁河岸拐到聖路維希島,這時天空電閃雷鳴。塞納河對麵奧姆岸上矗立著一長串灰色的房子,它們彼此不同的屋頂,互相掩映,清晰地顯出輪廓來。市政廳的青色石板屋頂和聖·保羅教堂的包著鉛皮的半球形屋頂被暴雨衝刷得閃閃發光。
他們倆走著走著,隻差幾步路就到了住所,可馬克思卻還挽著燕妮在雨中往前走,不留意下雨的事,他的思想又回到了《德法年鑒》上。
“你知道嗎?是誰寄給我一篇文章?”他突然問。
燕妮搖了搖頭,雨珠從帽子上淌下來了,眼睛一片模糊,隻聽任馬克思挽著走。
“恩格斯!就是那個‘商人的兒子’,他住在曼徹斯特。他的文章確實可以用,是研究古典政治經濟學不可多得的文章,正如他自己說的他的那支筆確實非常爭氣的。我將把他的文章放在我的年鑒的第一期上,文中可以看出這位‘商人的兒子’非常透徹地認識到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非常難能可貴啊!”
燕妮注意地傾聽,默默地貼近馬克思走著。當一位打傘的女人與他倆撞個滿懷,這時才發現他們早已在雨中走過了自己的住宅。
“卡爾,你知道嗎?”燕妮卻快活地說,“我在家鄉壓抑地度過了精神上的孤獨生活之後,在這美麗的巴黎才成為一個自由自在的人,並且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和幸福!”
在巴黎的頭幾個月裏,馬克思把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德法年鑒》的編輯出版等具體的準備工作上。由於盧格生病,編輯的責任幾乎完全由馬克思獨自承擔,到1843年年底,出版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1844年2月,《德法年鑒》出版了第1~2期的合刊創刊號。馬克思是這期間刊物的主要撰稿人。
創刊號以馬克思和盧格的通信開頭,發表了馬克思1843年3月至9月寫的《致盧格的三封信》和《論猶太人問題》及《〈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等文章。在這些文章中馬克思把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區分開來。認為政治解放就是資產階級革命,隻能使人民擺脫封建的束縛,實現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由於它不消滅私有製,因而是不徹底的;人類的解放則是要通過消滅各種剝削和壓迫,使人們從現代社會的弊病中解放出來。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已經從唯心主義觀點轉到唯物主義觀點,並且已經從一個革命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文章以其對革命形勢的深刻分析和對勞動人民革命前途的信心,很快就從巴黎影響到德國。
馬克思主編的《德法年鑒》雜誌剛出版,普魯士當局就慌了手腳,通令各省省長嚴守國境線,用一切手段阻止這個雜誌入境。反動政府無法在巴黎抓到馬克思,但在萊茵河的汽艇上,在德國和法國的邊境線上,警吏搜出好幾百本《德法年鑒》,並將其沒收,致使馬克思的經濟狀況陷於極為艱難的境地。
《德法年鑒》隻出了創刊號,馬克思和盧格之間發生了原則上的分歧。盧格不同意馬克思使《德法年鑒》具有民主精神和共產主義傾向。他說最糟糕的就是那些德國共產主義者,他們想解放全人類,還想通過財產公有和公平分配的辦法來消滅私有製。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中號召無產階級群眾爭取實現“人類的解放——共產主義的社會製度”。
革命雜誌剛剛問世,就受到外部和內部打擊。由於多方麵的原因,這個雜誌隻出版了一期就不能再出版了。沉重的打擊並未使馬克思灰心喪氣,他準備投入更大的精力,繼續探索已經初步形成的新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