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華陰的官軍立時嚇破了膽,子義又用箭將威嚇書信射進城去,說自己帶了十萬人馬前來收複華陰,如果兩日內獻城出降,全城保命,若遲了一日,破城後殺一半的人,遲兩日,殺三分之二,遲三日,全城屠盡。
華陰的守將嚇得魂飛天外,急忙派人出城去向潼關求援。子義知道華陰的官軍必定會向潼關求援,於是故意留著東城不圍,好讓官軍的信使能到達潼關。
結果那信使出城不到一天,就跑了回來,上氣不接下氣地向守將稟報,說潼關已經被秦軍占了,關城上飄揚的是秦軍大旗。
這下子華陰的官軍立時軍心大喪,他們原來還指望著能有人來援手,就算沒有人來救,也可以棄城,逃向潼關,至少可以保命,但此時一聽潼關早已失守,華陰已成了甕中之鱉,豈能不驚。
城中士兵哪裏還敢上城抗敵,紛紛不顧將令,開了東門逃走,散入山野。守將與縣令沒有辦法,隻得帶了親兵衛隊,逃出東門,不敢奔潼關,繞道向南逃去。
城中百姓由幾個大戶帶頭,大開城門,迎接秦軍入城。
子義幾乎是兵不血刃,便占了華陰。
當兩份報捷的表章從潼關與華陰送到西安之後,秦王很有點興奮,他召來王翦與張儀,給他們看了這兩份表。
二人看完之後,也很高興。張儀道:“農民軍進入中原,果然帶走了官軍主力,這兩個地方得來不難,說起來,高迎祥等人,也算幫了我們。”
王翦道:“眼下我秦軍占有了陝西大片土地,方圓數百裏,總算有了可以施展本領的地方,大王,下一步我們要打哪裏?”
秦王看看張儀,說道:“下一步的計劃,需要大家商議而定。而我認為,眼下不是再擴展地盤的時候了,我們應當先鞏固住這些地方,一味貪多,就算攻下城池,也守不住,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張儀點頭:“大王所慮極是。眼下陝西人民稀少,糧食不足,需要等著這一季的糧食收下來,才可以稍稍喘息一番。而我聽說,白起在三縣推行新政,效果不錯,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在西安華陰等地,也逐步推行新政。隻要能收取民心,就不怕官軍再來。”
秦王道:“隻是眼下,我秦軍中武功強盛,文治不足。丞相在民間選取賢良,這事情進行得如何了?”
張儀道:“回大王,我已經在百姓間廣泛聽取民意,有很多人被推舉出來,這些人大都是明朝官員,很多是致仕歸鄉的,也有因為不滿當朝苛政奮而辭官的。我準備逐一選拔,以資錄用。”
秦王道:“這些人願意來嗎?”
張儀眉頭緊皺:“沒一個願意來的。我猜測,他們中有人忠於明朝,不肯造反,就算有不忠於明朝的,對秦軍卻沒有信心,怕日後官軍收複了陝西,他們就是反賊,因此有的不想來,有的不敢來。”
秦王道:“既然如此,那就先放一放,自己的地盤還不穩定,隨時可能被官軍奪去,人家自然不敢來。我看這樣辦,你先將這些人記錄在冊,等著日後選拔,眼下嘛,先挑選秦軍之中有些能力的人,出任民官縣令,推行新政。”
王翦道:“大王,華陰與潼關已經攻下,是不是將那裏的人馬調回來一些,充實西安?”
秦王看了他一眼:“你是怕子義……”
王翦輕輕點頭:“大將軍走的時候,專門和我談了一回。他不好直接對大王講,隻是請我轉告大王,要防著子義些。”
秦王想了想:“華陰小縣,自然用不著那麼多人馬,你傳下令去,調回八千人馬,給他留兩千人,鎮守華陰。至於潼關,三千騎兵鎮守,應該足夠。”
王翦拱手道:“大王明斷。”
這道令第二天就下到了華陰,子義接令之後,毫不猶豫,立刻將一萬人馬當中的八千人,遣回西安,這裏麵包括了所有的秦軍,子義隻留下了兩千招募來的人馬。
等到傳令的人帶著八千秦軍回了西安,子義這天夜裏,便找來自己的兩個心腹。這兩個人是他親自招募的,子義對他們很好,很重用,因此這兩個人根本不認什麼秦王,眼中隻有子義。
這二人一個叫厲從周,一個叫蘇單,厲從周是個武人,以前在華山當過山賊,手使一條長柄金瓜錘,掄起來風聲呼呼,甚是厲害。而蘇單則是個落魄舉人,有些頭腦,平素喜歡讀兵書,差一點就去投奔闖王了。
子義將他們招來之後,馬上發現了二人的過人之處,於是暗地裏關照他們,打仗得來的東西,暗中送給他們好多,對二人的親人也善加照顧,這二人覺得子義十分看重他們,於是便死心塌地跟隨在子義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