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道:“想當年五國會盟相王,不認秦國為王,還想瓜分秦土,秦人以一國之力,力抗五國之師,何等英雄,如今大王憑著一萬複生之將士,恢複了大秦之疆,更是前無古人,這樣的功績,除了即皇帝位以外,還有什麼可以標炳的?”
紅娘子也在一邊湊熱鬧:“對啊,大王早就該重新做皇帝,這樣說出去也威風……”
秦王聽了,不由莞爾一笑,用手向下壓了壓:“諸君不要性急。聽孤道來,要說如今稱皇帝呢?馬馬虎虎也是可以的。因為整個關中乃至陝西甘肅,都是我秦人做主。但是你們不要忘記,如今的情形與前世五國會盟時不同。那時候天下分崩,諸國紛立,雖然有五國伐秦,可是並不齊心。因此才被我秦軍擊敗。如今可不一樣,各個省份仍在朝庭的控製之下,並未分裂,一旦孤稱了皇帝,天下注目,官軍豈會善罷幹休,那時候崇禎定會不顧一切,調集大軍前來。畢竟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國中之國是不允許的。一旦如此,朝庭很可能會把圍剿的重心放在關中,與我秦人不利。況且孤一稱皇帝,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會如何打算,還未可知。如果他們上表稱臣,願歸在我秦軍之下,自然是好,可萬一他們不承認孤這個皇帝,官軍再來打關中之時,他們袖手旁觀,坐山觀虎鬥,那豈不誤了大事?”
眾人一聽,都默然不言。
秦王道:“漢末的曹操有句名言,不得務虛名而處實禍。名號是虛的,地盤和人馬,才是實的。與其爭一個名號,不如暗中發展實力。因此本王決定,天下未及一統之時,絕不稱皇帝。卿等也不要再勸。”
眾人聽了,認為秦王的話很有道理,便一齊拱手:“大王英明,我等不及。”
秦王勸阻了眾人讓他稱帝的念頭,然後下令,在整個陝西施行新政,減免租稅。連年以來,由於荒旱緣故,很多土地都沒有了主人,不要說普通農民,連有的地主都吃不飽飯而去逃荒,因此陝西到處是荒蕪的土地,秦王發布墾荒令,鼓勵農民開墾荒地,誰開墾了荒地,那塊地就是誰的,秦軍給農民做主,發給地契,別人不得強占。
此令一出,關中的農民都動了起來,此時正值春耕時分,陝西大地上一片熱火朝天,各地都在開墾土地。
秦軍打下靖邊的消息,很快報到了朝庭,崇禎接到奏報之後,氣得差點將龍案掀翻,當朝怒罵魏百川無能,但當聽到魏百川以身殉國時,這才稍稍平了些怒氣,吩咐厚恤其家。
這個時候崇禎看了看滿朝文武,已經無人可用了。孫傳庭總督六省,卻不包括陝西,因此必須派一個人去總理陝西軍務,不能讓秦軍如此囂張,他一問之下,有個人自報奮勇,願意出鎮陝西,對付秦軍。
此人名叫汪喬年,字歲星,浙江人,此時任陝西巡察使。汪喬年曾經被上一代皇帝,也就是明熹宗朱由校稱為“清吏”,是個廉潔奉公的官員,多年以來一直關注著關中的局勢,此時他的好友傅宗龍已經就任河南巡撫,自己也想為朝庭出力,他也曾熟讀兵書,喜歡帶兵打仗,因此自告奮勇。
崇禎一看是汪喬年,心中有些擔憂,因為他清楚汪喬年的經曆,從來沒有帶兵上過陣。可是自己這一幹手下戰將統帥,像洪承疇與孫傳庭,盧象升這樣的人,都是文官,可打起仗來,一點不比世家武將出身的人差。因此他又對汪喬年抱著希望。
因此崇禎立刻加封汪喬年為三邊總督,兼任陝西巡撫,並親自賜禦酒三杯,溫言鼓勵道:“卿於國家危難之間,挺身而出,實乃忠臣,朕心甚慰,不過關中的秦軍乃是虎狼之師,又有名將坐鎮,不易對付,卿要小心在意。”
汪喬年謝了恩,退朝之後崇禎沒讓他回家,而是召進勤政殿中詳談。
崇禎開口便問:“對於關中之敵,卿有何計破之?”
汪喬年早已想好了對策,便道:“陛下在朝堂上所說的,臣極為讚成,關中秦軍,確實是虎狼之師,連靖邊的人馬都擋不住他們,可見其悍勇。因此臣認為,對於關中秦軍,不能操之過急,想要短時間內剿滅,並無可能。因此臣有一計,也曾是孫傳庭大人提出過的,就是先疲敵,再困敵,最後殲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