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得令之後,點起一萬人馬,命軍中多備鼓號旗幟,向西而來,一路上號鼓齊鳴,旗幡招展,十分威風,李岩傳下令去,沿途大肆散布消息,將進攻漢中的事情嚷嚷得遠近皆知。
等到李岩走後,白起又讓李敢率領一萬人,直取褒斜道,這一路人馬是暗中行動,夜間出擊,倍道而行,人馬多是騎兵。
這兩路人馬走後,白起還使了一條瞞天過海之計,他暗中找了一個人,與自己有點相似的,打扮成自己的樣子,帶領一隊人馬前往潼關,說是視察軍務,並事先傳令給潼關的涉懷,讓他半路上接應。
這個消息造出去之後,假扮白起之人在第二天便帶領人馬出城,向潼關而去。白起知道,此事一定會驚動潼關的官軍細作。
然後他又派事先點起的一萬人馬,假裝出城去參與軍囤,白天帶著農具,牛車等出城,進入軍囤區。
而在這一天晚上,白起秘密出城,帶著一萬人馬直奔子午穀來,其中五千人推著小車,帶著糧草上路。
這一招很是奏效,沒有人想到白起此時還在城中,更不會想到他居然已經秘密帶領一萬人馬,進入了子午穀。
此時正是四月間天氣,關中地區不冷不熱,水量也不大,正好行軍,進入山地穀中之後,天氣更是涼爽,因此大軍行進,並沒有暑熱之苦。
白起下令,穀中隻要見到行人樵子,一概捉到軍中,不使之走漏消息。
饒是天氣好,子午穀中也十分難行,這段穀曆來被稱為絕地,有的地方根本沒有路,需要從峭壁之上爬過,人走還可以,運糧的小車很難通過,這個時候便要將糧草卸下來背過去,因此行軍也很疲勞。
對於這些,白起早有準備,他一直很重視這條穀,早有一年之前,便派人全麵對子午穀進行過勘探,對於難走的地方,一一標在地圖上,因此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大軍行進時比高迎祥那次快得多。
白起的這一招兵分三路,確實瞞過了漢中的官軍。
車興國已經聽說秦軍開始進攻漢中的消息,首先有探馬從散關報來,說李岩率領大軍,至少有一萬人,要進攻散關。車興國聽了便是一愣,他久經戰陣,不是一員魯莽之將,非常明白散關的險要,這個關口他派了五千人馬在那裏鎮守,因為散關易守難功,不用派太多人馬,秦軍想要用區區一萬人,打開散關,簡直是癡心妄想。秦王和他手下的白起都不是糊塗人,難道連這個也想不到?還是秦軍經過一係列的勝利,太過狂妄,已經不把官軍放在眼裏?
經過慎重考慮,車興國立刻派人前往散關,讓在那裏的守將不可大意,一定要死守關口,他又派去一千人馬,做為增援之軍。
然後車興國派出流星探馬,前去斜穀打探,他久在漢中,自然也知道韓信和諸葛亮的故事,因此對於這條路,他一直不放心。
沒過幾天,探馬帶回消息,斜穀之中果然有人馬行動,看架式,不少於數千人馬。
車興國一陣冷笑,他明白了,這支人馬才是真正的主攻部隊,趁著他將注意力放在散關之時,從斜穀出其不意地殺來。
因此車興國親自率領一萬人馬,堵在斜穀口,安下營寨,將大路堵得死死的,他猜測,秦軍將要出穀口之時,一定已經十分疲憊,這個時候他再一鼓作氣,必然將秦軍擊潰。就算秦軍英勇,無法打退,隻要他堵住穀口,時間一長,秦軍糧草不繼,肯定會撤軍。那時他再隨後追殺,定然大獲全勝。
隻要打退了這股人馬,進攻散關的秦軍,也必然撤去,漢中安然無恙。
至於南鄭城中,他隻留了一員副將,帶了一千多人守衛。因為隻要守住斜穀和散關,秦軍便進不來,南鄭萬無一失。
再說李岩的人馬,行進到散關之後,李岩遠遠地眺望這座雄關,吃了一驚。隻見此關氣勢雄偉,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關上早已有了準備,一隊隊精壯官軍,嚴陣以待,雖然沒有大炮,但是城高牆厚,護城河又寬又深,想要攻城有些困難。
他看過地形,吩咐人馬下寨,不要貿然進攻。李岩這支人馬,主要是做為疑兵的,能夠吸引官軍注意就夠了,貿然攻關,會造成巨大的傷亡,很不劃算。這一點李岩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下寨之後,吩咐一部分秦軍去砍伐木料,製造攻城器具。又派人去開采一些大石頭,用來填平護城河,好讓士兵們踩著石頭過河,不用爬雲梯,那樣速度慢,還容易遭到官軍的射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