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他本來的想法,自己走後,秦軍在關中必有動作,很可能會兵出潼關,渡過黃河,從南麵殺進山西,這是顯而易見的。他可萬萬沒料到秦軍居然從草原上殺了一個回馬槍,從北方攻進山西。
此時山西的人馬一定都部署在黃河一線,北方空虛,白起就是看準了這個空當,突然殺進來的,至於他要進攻京城,又大大出乎洪承疇的預料。
對於秦軍的實力,洪承疇很清楚,他鎮守三邊以來,多次派人去關中打探消息,秦軍占領漢中,兵出四川的事,他都知道,而且對於秦軍的兵力,他有一個大概的估計,最多也就十萬人馬。除去要防守潼關,靖邊,西安,眉縣與漢中之外,能調動的,頂多不過四萬人。
這點人馬,就想一路殺進北京?簡直是開玩笑。
但是聖旨在此,不能抗旨,那可是要殺頭的,皇帝的京城你都不去保護,那跟造反有什麼區別。
因此洪承疇立刻行動,他找來吳三桂,對他道:“吳將軍,方才接到皇帝聖旨,白起率數萬秦軍殺進山西,一路向京城而去,此時京城防務十分薄弱,因此聖上要我調兵前往護衛京師。這個重任,我想交給將軍你。”
吳三桂一聽,心頭十分興奮。
這可是一個升遷的好機會。要知道,自己去護衛的,可是皇帝啊。秦軍雖然殺氣騰騰,但是路途遙遠,就算攻到京城城下,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自己率軍殺上去,定然是一場大勝,然後皇帝大喜,必然加封官職。
因此吳三桂十分高興,起身謝過洪承疇的看重。
洪承疇微然一笑:“不用謝我,將軍率領本部人馬,盡快起身,必須搶在白起之前,趕到京城,萬一耽擱了,京城受到威脅,誰都保不住你。”
吳三桂自然清楚,袁崇煥怎麼被千刀萬剮的,因此他拱手出帳,前去點兵。
他手下有兩萬五千多人,都是他一手訓練起來的,打仗十分拚命,因此他立刻領了這些人,離開官軍大營,向山海關而來。
洪承疇之所以要將此重任交與吳三桂,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並不是完全為了吳三桂。
這個吳三桂與祖大壽是親戚,而祖大壽是崇禎比較喜歡的人,因此對於吳三桂,崇禎也青眼有加。讓他去保衛京城,無論是崇禎還是祖大壽,都會高興的。他這一舉動,也就贏得了幾方麵的好感。
而另一方麵,吳三桂不是洪承疇的心腹,到底對自己忠不忠誠,天才知道。
以前的傅宗龍等人打敗仗,很大原因是因為手下將領不忠於自己,戰場上不肯拚命,為了保存實力,未戰先逃,而自己與清軍的大戰,還在後麵,一旦吳三桂為了保存自己的人馬,也來個不戰而逃的話,全盤作戰就要大敗虧輸。
此時他的人馬大大多於清軍,用不用吳三桂,並不重要,他手下的祖寬,曹變蛟,都是跟隨著自己多年的將領,對自己十分忠心,雖然祖寬是祖大壽的家人,但是多年以來,一直是自己為他報功,請求提拔,也是知育之恩了。祖寬也不止一次對洪承疇感激涕零。
有這二人在手下,足可以抵擋清軍了。
洪承疇真是老謀深算,他派吳三桂回京,不但讓幾方麵都滿意,還使自己的人馬更加團結,號令統一。
然而人算終究不如天算。
洪承疇的這個決定,對日後的天下局勢,究竟產生了多大影響,此時當然顯不出來,它就如同海麵上的一縷微風,讓人覺察不到,但是過不了多久,它就會變成一場驚天動地的颶風,席卷整個北方天空。
吳三桂帶著人馬一走,清軍立刻便知道了。
皇太極聽說崇禎終於下旨,抽調洪承疇的人馬,而洪承疇派走了吳三桂,讓他帶著兩萬餘人,離開了遼東,不禁大喜。
吳三桂是一員智勇雙全的名將,皇太極早就對他深為忌憚,此時一聽他離開了遼東戰場,真如同天降甘霖。
他毫不遲疑,立刻給多爾袞派去了一萬餘騎兵,讓他再次與洪承疇決戰。
同時皇太極也甚是大方,命令在靖邊的使者,將最後一批戰馬黃金,送與秦軍,並表示厚謝。
當王翦接收了這些東西,並飛鴿傳書,報給白起之時,白起已經到達了太行山西麓,正在休整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