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心中明白,關外已經不是明軍立足之地了,整個遼東全部丟失,也隻不過是眨眼間的事。
洪承疇一敗,祖大壽還能堅持多久,崇禎沒有底,眼下他隻希望祖大壽能夠撤出錦州,會同寧遠的官軍,一起撤進山海關。
旨意下發的第三天,吳三桂率軍來到了山海關,他還沒有出關,便聽到前方的消息,洪承疇被俘,祖大壽舉眾投降。
吳三桂大驚,急忙將人馬停駐在山海關,然後飛報崇禎。
崇禎聽了,長長歎息一聲,他沒有責備吳三桂,也沒有痛罵祖大壽,因為他也知道,祖大壽的人馬不多,而且多年以來拚死血戰,以孤軍守錦州,擋住了清軍的內犯,隻是因為這次洪承疇全軍覆滅,他實在難以支撐,這才投降。
因此崇禎沒有對祖大壽的親屬降罪,包括吳三桂,還傳下旨意,封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平西伯。令他鎮守山海關,阻擋清軍入關。
吳三桂感激涕零,立刻上書謝恩,願以死報效國家。
洪承疇的失敗,後果異常嚴重,從此清軍的兵鋒可以直逼山海關,這還是關外的威脅,在中原,直隸的防守已經十分空虛,吳三桂帶兵一走,京城之內隻有兩萬餘人,還大多是老弱殘兵,真正的精銳隻有三大營,但是人數不多,隻有五六千人。
李自成聽說洪承疇戰敗,心頭放下了一塊大石,他一直擔心,洪承疇打勝之後,率軍入關來對付自己,如今清軍替他將洪承疇收拾了,自然輕鬆了許多。
自從剿賊戰爭以來,朝庭有四大名帥,盧象升,楊嗣昌,洪承疇,孫傳庭。眼下盧象升與楊嗣昌已死,洪承疇被俘,隻剩下一個孫傳庭,卻也是新敗於李自成,手下人馬隻有數萬,崇禎感覺到,明朝這座大廈既將傾倒。
為了安撫人心,激勵士卒將帥,崇禎特地在京中為其祭奠,並且停朝三日,親作祭文。哭得非常傷心,群臣都十分感動。
但是沒過多久,竟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洪承疇降清了。
原來洪承疇被俘之後,開始時也甚為剛烈,一度絕食,想以死報國,皇太極幾度派人勸降,都被罵了回來。
此時有人來報,側福晉回來了。
皇太極大為吃驚,以前收到稟報,說側福晉已經被明軍半途殺死,怎麼突然又回來了?急忙召來相見。
大玉兒果然是回來了,她從潼關離了關中之後,一路向北,進入山西,然後尋著道路潛出長城,回到了蒙古草原,又輾轉回到遼東。
大玉兒剛剛回來,便聽說了此事,洪承疇拒不投降,皇太極無可奈何,但又久慕這位漢人英雄,知道他有雄才大略,不想殺害。
因此大玉兒沒有直接來見皇太極,而是先去了獄中,在皇太極派去的官員勸降洪承疇之時,她就在暗處觀察。經過幾個時辰的觀察以後,大玉兒心中有了底數,這才來見皇太極。
相見之後,大玉兒給皇太極講了講自己平安脫險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早就在她心中編好了,不外乎險死還生,被人所救,隱姓埋名,直到今日,皇太極並不懷疑,因為他也懶得懷疑了,眼下皇太極的心思,全在洪承疇身上。隻要側福晉平安回來,自己臉上有光,別的事情,無需多問。
於是皇太極揮揮手:“側福晉一路辛苦了,下去休息吧,去看看你姐姐,她可以為你哭了許久呢。”
大玉兒一笑:“皇上,臣妾這次回來,聽說你捉到了一個人,是漢朝的大官,想要勸他投降是嗎?”
皇太極苦笑一聲:“話是不錯,此人名叫洪承疇,乃是明朝一位雄才,如果我能得了此人,勝過百萬雄兵。可是崇禎待他也恩厚,洪承疇為報崇禎之恩,斷不投降,看來我也隻能殺了他……不,就算我不殺他,他也會自殺的。”
大玉兒嫣然一笑:“他不會自殺的。”
皇太極一愣:“哦?愛妃怎麼如此肯定?”
大玉兒道:“妾一回來,就聽到了這件事,所以來見皇上之前,先去了一次大牢,在那裏見到了這位洪大人。妾去的時候,正趕上吏部尚書範文程先生與他麵談,我在暗中觀察,發現這位洪大人十分愛惜他的衣服,梁上落下了一塊塵灰,他也用手小心地拂去,還不止拂了一次,因此妾覺得,他對於一件衣服還如此愛惜,何況自己的性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