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瞧著他,眼神很複雜,這是他朝中最能打的王爺,在軍中的威望也極高,可以說整個滿清,除了皇太極以外,最有能力,最得人心的,便是多爾袞。此人唯一缺少點政治頭腦,但也不是個莽夫。皇太極對他一直是有戒心的,如今又將洪承疇與吳三桂派到他帳下,聽他指揮,實在不是皇太極的本意。
如今多爾袞戰敗,其實是挺合皇太極心意的,他這一敗,失了軍中的威望,在民間的人望也會有損失,皇太極是希望看到這一點的,所以他才對多爾袞好言相慰。
此時皇太極在想,山海關還要不要守,如果多爾袞守住了山海關,日後進攻北京城,也非常容易,那時候他真的複奪了北京,會立刻聲威大震,皇太極實在不想發生這種事。
可是不守山海關,日後再想進攻中原,談何容易。吳三桂率領數萬人馬,就可以牢牢頂住自己的十萬大軍。如果山海關被李自成重新占領,李自成一定會派重兵守衛此關,那時再想打進關內,難如登天。
正在他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的時候,突然有人來報,北京城下已經有一支人馬,氣勢洶洶地向山海關殺來了。
多爾袞聞聽大吃一驚,忙問:“是誰的人馬?有多少人?”
探報道:“回王爺的話,那支人馬打的旗號,上麵寫的是張字,據前方報說,乃是四川張獻忠的人馬。為首的將官叫李定國,人馬不少於四萬,都是騎兵。”
多爾袞心中大驚,他知道,張獻忠的人馬並沒有參與這場會戰,怎麼到了北京,突然冒出來一支四萬餘人的大軍。
皇太極聞聽,心中歎息一聲,他知道,山海關是守不住了。
眼下如果從盛京調兵,前去增援山海關,加上多爾袞收集下來的人馬,本來是可以守住的,可是那樣一來,會造成盛京周圍的空虛,整個遼東,再也沒有多少人馬了。而蒙古人,則很有可能趁機而動。
雖然大清已經征服了蒙古,但是蒙古人一直並沒有完全心服,說不定出現機會之後,他們會突然殺來,盛京離著蒙古草原並不太遠,蒙古騎兵來去如飛,短短幾天之內,就可以攻到盛京來。
而且據蒙古來的消息說,自從多爾袞戰敗,蒙古草原上已經有部落蠢蠢欲動了。
比起山海關,這更讓皇太極憂心。他不怕漢人軍隊攻進遼東,因為氣候,因為地形,都對自己一方有利,所以漢人的軍隊不會貿然進犯,可是蒙古人就不同了,草原上部族有多凶悍,皇太極很清楚。一旦讓他們看到自己內部空虛,這群草原狼一定會像聞到了血腥一樣,迫不及待地露出尖牙。
因此皇太極幾乎在眨眼之間,便做出了決定,他拍拍多爾袞的肩膀:“還是撤退吧,山海關不能守了。我們的人馬不能再有損傷了。”
多爾袞急了:“陛下,如果不守山海關,日後我們如何進攻中原……”
皇太極把他領到地圖前,指了指蒙古草原:“你還不明白嗎?”
多爾袞愣了愣,低頭沉思了片刻,這才抬起頭來:“臣明白了,漢人與蒙古人比起來,還是好對付的。”
皇太極點頭:“你回去吧,把山海關裏的人馬都撤出來,去寧遠鎮守。”
多爾袞立時領旨,星夜趕回山海關。
此時李定國的前鋒人馬,已經離山海關不到五十裏了。
洪承疇與吳三桂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他們不是這裏的主帥,沒有命令不敢妄動,二人的心思一樣,就是趕緊撤軍,李定國來勢洶洶,而且兵強馬壯,都是生力軍,而自己一方尚在休整之中,軍中傷兵太多,病倒的人也不少,馬匹也不齊全,軍器丟失無數,很多人都是空著手逃回來的。這樣的軍隊,豈能與敵人再一次死戰。
洪承疇甚至已經下令,隻要敵人再挺進三十裏,他便不等多爾袞來到,直接撤軍,有什麼後果,自己一人承擔。
就在這個時候,多爾袞終於回來了,而且帶來了撤軍的旨意。
洪承疇與吳三桂大喜,立刻布置撤軍事宜。幸好洪承疇事先已經做了些準備,所以還不至於顯得那麼慌亂,全軍人馬還算有次序,有步驟地依次撤出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