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著周圍眾人,用一種緩慢但堅定的語氣道:“方才潘先生所說,確實是左良玉強大的一麵。他曾經多次給貴軍造成大的傷亡,而貴軍上下,恨之入骨。因此,隻要聽說去打左良玉,一定是群情激奮。左良玉的人馬固然有近十萬之眾,但大西國的人馬,不下三十萬,數量上遠遠超過。更有利的是還有秦軍相助。秦軍眼下也有十萬人馬,除了防守漢中,關中之外,可以調用的,也有五萬之眾,如果秦軍發動這五萬雄兵,從北麵進攻,左良玉一定不敢大意,至少也要分出三四萬人馬,對抗我軍。左良玉占據武昌,以其為大本營,因此他不可能將所有人馬都帶出來迎戰,至少也要留下兩萬人,防守武昌,這樣一來,能夠抵擋大西軍的人馬,最多不過四五萬,在下認為,如果陛下能夠秣兵厲馬,孤注一擲,發動二十萬軍隊,此戰必勝。左良玉再厲害,長江之上,他的幾萬人也抵不過大西國。南明皇帝朱由崧,早對左良玉深加提防,不會派兵來救,這對我們也大大有利。左良玉所擅長的,是騎兵陸戰,並非水戰。在下剛剛去過左良玉那裏,眼見他操練人馬,日夜不休,都是練習水戰,同時還大量督造戰船,打造弓箭火銃,這些準備,都是為了抵抗或者進攻大西國的。如果再不先發製人,給了左良玉充足的時間,等他的人馬練成精熟水戰之師的時候,武昌絕對已經堅如磐石,不可撼動了。”
這番話擲地有聲,說理透徹,眾人聽著,無不暗自點頭。認為李岩說得對。
李岩麵對潘獨鼇:“先生方才所說,左良玉賞罰分明,對部下很好,可對百姓卻殘暴不仁,這正是左良玉將要失利的重要原因。武昌的百姓,都對其恨之入骨,巴不得左良玉早點滾蛋。隻要大西國和秦軍天兵一至,那些百姓必定不會再支持左良玉。人心的背順,可是很重要的。所以眼下武昌雖然是左良玉的地盤,可他不知道體恤人民,一定守不住。但此時左良玉手下有了幾個謀士,而這些人已經開始勸誡左良玉,一旦左良玉聽了他們的話,開始對百姓施加恩惠,武昌可就這是今日的樣子了。”
他轉頭看著張獻忠:“陛下,望你早做決定,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啊。”
張獻忠瞧著潘獨鼇,說道:“軍師,你認為李公子話,是否正確?”
潘獨鼇緊皺雙眉,後心有點冒汗,他聽得出來,李岩是全力鼓動張獻忠出兵,而且勸其出兵的理由,十分充分,可以說將自己的每一條理由都反駁了回來。他想要再次反駁回去,可是一時卻又找不到有利的說辭,隻是在那裏歎息搖頭。
張獻忠不再看他,而是問唐賽兒:“唐丞相,李公子的話,你覺得怎樣?”